康复训练让偏瘫老师 重返课堂
年过半百的老王目前在某老年大学任教,在完成平时的教学任务之余,还喜欢挥毫泼墨,打打太极。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和常人无异的老伯此前已经发生过两次脑梗。“要不是赵医生,我还不一定能继续教书呢!”老王口中的赵医生是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学科主任赵捷副主任医师。赵捷回忆道,老伯当时找到他时已是发生第二次脑梗后,患者右侧肢体瘫痪。在整体评估老王病情后,赵医生采取了中西医药物治疗辅以针灸、推拿、药浴、刮痧、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方案,经过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老王现在终于如愿重返课堂。
赵捷表示,卒中康复越早越好。一般而言,中风后的3-6月是康复的黄金期,恢复患者的智力、语言和肢体活动功能可以极大改善患者的生命、生存质量,同时也可减轻家庭整体负担。但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赵捷表示,脑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往往要持续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病人在这不短的时间里,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心态。“尤其是一些壮年病人,希望自己尽快好起来,但是漫长的康复过程把他们的信心消磨殆尽,因此我们会在康复过程中及时同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赵捷表示,康复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尽可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生活、回归社会。
老小区没电梯
高层患者康复“蜀道难”
家住华四小区的徐先生一年前突发脑溢血,虽经抢救脱离了危险,但也落下了一侧偏瘫的后遗症。在大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后,徐先生回到了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接受社区康复治疗。“以前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现在蜀道不难了,难走的是这些老旧居民楼的楼梯。”由于家住四楼,每天徐先生只能在爱人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慢下楼,每到转角处,就得坐上自备的小板凳喘口气,这样下来,下个楼足足要花半小时!
洪春荣主任介绍,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每天需要分段重复多次,特别在早期要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控下进行。但是目前中心康复科病房无法满足全部患者的康复要求,由于华阳社区内多是六层楼的老式楼房,门诊的康复训练也无疑增加了病人的往返不便。赵捷同时表示,由于受到场地、设备所限,目前患者接受的康复训练大多是“跳跃式”的,也无法形成连贯的系统。
“日间康复病房”打造
中风患者医养结合新模式
洪春荣主任表示,考虑到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患者关注更多的往往是就医是否便利、价格是否低廉,社区康复医疗恰恰满足了患者这两方面的需求。为了解决眼下中风患者康复难的问题,中心在街道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积极地寻觅场所,联手规划、开设特殊人群的专项“日托”——“日间康复病房”,也是市委“一号课题”在社区的具体落实。
洪主任介绍,这样的模式,实行的是“早晨送入-上班晨检-康复训练-午休康复-评估嘱咐-下班接回”的流程。不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康复,家属也能得空休息、安心上班,大大减轻了整个家庭的负担。此外,洪主任透露,日间康复病房计划对家政服务员进行特殊培训,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居家康复。
吴瑞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