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2:健康+/新民健康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健康圈专家团为你支招~~~
新民健康圈专家团为你支招~~~
     
2015年06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健康圈专家团为你支招
今夏“九招”防治脑卒中
叶雪菲
聂志余 主任医师、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擅长: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头痛和眩晕、癫痫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吴晓华 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医学诊疗部部长 擅长: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脑出血、头痛、头晕、癫痫、重症肌无力等疾病
张晓天 主任医师、副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擅长:运用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
张春燕 主任医师、副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医科主任 擅长:心脑血管病、脂肪肝、代谢性及过敏性疾病;老年病;痛经、月经不调、痤疮、黄褐斑、失眠
姜玉龙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神经内科 擅长:神经重症病人的治疗及开展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术、脑脊液置换术、全脑血管造影术等技术。
徐晓云 主任医师、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 擅长:脑血管病,老年期痴呆及认知障碍疾病,神经系统疑难杂症
杨嘉君 主任医师、副教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神经内科常务副主任 擅长: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疾病、睡眠障碍、神经心理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
尹又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擅长:老年痴呆,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障碍
王晓平 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擅长:脑血管病、头痛、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耳鸣与脑鸣,神经痛封闭,癫痫,睡眠、记忆障碍及等。
  许多人都认为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夏天却是血压下降,病情稳定的好季节。但你知道吗?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时,脑卒中的发生率较平时能高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大。有资料显示,进入6月份后,脑卒中的住院率明显增加。对此,新民健康会员服务中心邀请来“新民健康圈专家团”,让沪上名医为市民支招,谈谈夏天防治脑卒中的那些事。

  叶雪菲  

  少盐不应无盐

  及时补充水分

  一些“听话”的患者非常重视医生给的建议,医生要求饮食清淡,这些过于“听话”的患者就直接不放盐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患者却被发现患上了低钠血症。其实,饮食清淡是正确的,但不应矫枉过正,少盐不应无盐,尤其在夏季,更需注意补充一些盐分。清淡的定义应是少油、少糖、少盐、少辣,而不仅仅只是少放盐。

  此外,夏季气温高,当气温超过32摄氏度时,人体出汗多而致血液浓缩,血液浓缩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从而诱发脑卒中。此时,就要及时补充水分,即使不感到口渴也需保证每天的进水量达到2000毫升-3000毫升。最好以白开水为主,饮料中以绿茶最佳,其含有的茶甘宁具有提高血管韧性,使血管不容易破裂的作用。

  广场舞、长跑不如饭后散散步

  清晨正是血压往上升的时候,如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清晨长跑,很有可能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意外事件。而广场舞也存在一定隐患,很有可能引发膝关节积水、踝关节水肿、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相对于早上锻炼,在晚上适当的时候,饭后45分钟以后,走路30分钟,这是目前看来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来说是比较好的锻炼方式。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并十分热爱长跑的患者,应注意达到微汗的效果即可。此外,练太极拳也能有效预防脑卒中。

  夏季喝粥化湿 喝茶缓解情绪

  从治未病的角度来看,预防脑血管病需先从分清体质开始。不同体质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症状,在夏季,痰湿、气郁体质更为常见。痰湿体质常见为体形肥胖、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舌体胖大,舌苔白腻等,针对痰湿体质人群,可采用将薏米仁、芡实、茯苓等煮粥的方法来祛痰化湿。气郁体质与现在年轻人的工作压力、环境、工作紧张的程度相关,表现为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舌体淡红,舌苔白、咽中梗阻,如有异物、胃脘胀痛等症状,可选择玫瑰花茶来缓解情绪。

  夏季不宜贪凉 宜食当令水果

  从中医角度来说,夏季时,热量都跑到体外,对于内脏而言就处于阳气空虚的状态。此时食用冰凉的食物,虽然身体感到舒服,但不利于整个身体气血的运行。针对夏季湿的特点,中医最讲究天人合一,在什么季节就吃当令的水果蔬菜,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夏天,可选择莲藕,有健脾化湿的作用;薏仁,配合赤豆煮汤,也可化湿健脾。此外,山药也具有健脾益胃、降血压的功效。平时尽量不要喝冰的,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应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或进行加热。

  太阳出来再开窗 出门防温差

  许多人都习惯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开窗通风。殊不知早上太阳出现之前,是污染物最为严重的时候。而太阳出现后,经过光合作用,污染物质会明显减少,因此,应在太阳出来后再开窗。

  而对于夏季空调的温度控制,应在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摄氏度的基础上,增加过渡的过程。老年人一般建议室内控制在二十六度左右,出门之前,先把空调关掉,过半个小时过渡一下再出门。此外,住在高层的市民也需注意不宜开窗吹着“穿堂风”睡觉,极易导致面瘫。

  发烧、拉肚也会“惹来”脑卒中

  许多患者一谈到预防就想到血压的高低、血流的速度等,对于发烧、拉肚子往往认为是呼吸道疾病或胃肠道疾病。然而,最新研究发现,大脑会通过淋巴管道与免疫系统直接联结,因此,神经系统疾病和人体免疫相关,脑血管疾病也和人体炎症、免疫相关。如果是中等度以上的脑梗塞患者,一般都伴随发烧症状。部分发烧的病患往往会选择呼吸科就诊,但在感冒、拉肚子、肺炎之后,最后却导致了脑卒中的发生。  因此,在夏季,脑卒中患者还需预防感冒、腹泻,进一步提高免疫力。

  小卒中是病发先兆 应住院治疗

  小卒中是严重脑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这部分病人在脑卒中患者里占60%,并且在短期内,卒中的复发率非常高。因此,对于小卒中和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旦患者出现说话不清楚、肢体无力的症状,即使短时间内恢复了,更要加以重视,及时选择神经内科专科医院就诊。在夏季,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突然视力模糊似乎并不少见,中暑也可能会发生这些症状,如何区别于脑卒中的先期症状尤为重要。出现言语含糊、嘴角歪斜、胳膊抬不起来等症状,就应及时接受检查、治疗。

  久坐不动更应忌大喜大悲

  如今,脑卒中的发病年龄出现年轻化现象,近两年的青壮年发病率非常高,大概占有5—10%左右。尤其是IT精英们,长期面对电脑坐着不动,保持一个姿势,往往都患有颈椎病。而这些IT精英们需要经常赶工程、连续熬夜,相当于把许多危险因素聚集在一起。

  对于青壮年,应加强适当的运动,如果存在血脂高的症状,并不一定要吃他汀类药物,过度服用此类药物易引起肝功能损伤,一般倾向于运动加上食物调整,或者选用如深海鱼油类的保健品,有一定效果。

  血压非越低越好 药量遵医嘱

  很多患过脑卒中的病人在平时控制血压时,收缩压一定要降到120毫米汞柱才放心,还有些患者感到头晕就认为是血压升高了,自行增加药量,反而导致血压过低。但其实血压并不是越低越好。一般建议如平时收缩压在160毫米汞柱左右的的,控制在正常上线140左右即可,不需要降得太低。此外,部分发生过中风的病人,虽然白天血压很高,但到了晚上,血压急降,这个时候如果仍然服用降压药,容易诱发中风。因此,这类患者应做好血压监测,并听从医嘱进行药量的增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阳光天地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 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B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B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24版:医技/新民健康
今夏“九招”防治脑卒中
名医在线教你防治脑卒中
新民晚报健康+/新民健康B22今夏“九招”防治脑卒中 2015-06-09 2 2015年06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