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才子阿兰·德波顿,最近颇有些意外翻红的意思:他的新书《新闻的骚动》因为一篇广为流传的中文版序而获得了不俗的知晓度。倒让我想起了他几年前的一本旧作,《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年夏天,德波顿先生获邀担任希思罗机场的首位驻站作家,资助人为他在出境大厅里摆了一张写字桌,要求他整整七天只能待在机场。于是,结识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访谈形形色色的人,不用设计离奇的叙事结构,一五一十地写下来便极有意思。是的,现场总是如此充满魅力,自然散发。
这和电视剧有些经典的热门题材是差不多的道理:医院里的故事,机场和机舱里的故事,警察破案的故事,法庭上的故事……各种在现场的场景,永恒的流行。难怪《犯罪现场调查》可以长达15季,主角们换过一茬又一茬,就在前几天,当它终于宣布要全剧终了,仍有一众粉丝恋恋不舍。
在现场,对我们这些新闻从业人员而言,自然是处事之本。然而,在新闻之外,很多时候很多场合,人们也都需要“在现场”带来的安全感。比如,有一种病叫做“电话恐惧症”:不愿意主动打电话,未接来电能不回就不回,甚至不愿意接电话,手机铃声常年保持静音。我就有几分。每次要电话采访一位不太熟的人,甚至仅仅是提出采访请求,或邀请谁来担任某期新民科学咖啡馆的主讲嘉宾,都要忐忑好一阵,预设各种可能性,反复打腹稿。前两日,转发了一篇关于电话恐惧症的文章,结果收到一大片“深有同感”的回复。我不知道这在心理学上该如何解释。只是觉得,这事儿大概和没到现场脱不了干系。因为不在现场,所以害怕在电话线的另一头,可能发生的种种未知。而到了现场,哪怕是拒绝和沉默,也自然会有现场反应,不必预先害怕什么了。
回到德波顿。这本《新闻的骚动》的内容简介里说,德波顿想引导我们体会到——与新闻报道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实没有什么事情真正算得上是新奇、值得诧异、或者恐怖至极的。我想,刨去新闻中的这些骚动因子,我们仍是需要新闻的,因为需要那些“在现场”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