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简洁的“连体婴儿手术流程”图,一早挂在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5号手术室内。近20名医生、麻醉师、护士、护工的名字及任务,以各种组合形式出现在大大小小的方块标识内,并用不同的交叉连接标号,清晰地显示在整个手术过程中。
这是迄今为止儿科医院实施的第8例连体婴儿分离手术。手术对象是一对来自江西、出生不足3个月的臀部相连女婴。
“不是每一次都是如此大的阵仗,而是因为每一次,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一开口,领衔手术的副院长郑珊教授,就“否定”了记者对于臀部连体儿手术难度的“过低研判”。本报记者观摩过这里绝大部分的连体婴儿分离手术,劈开胸骨、分切肝脏时的那份惊心动魄,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同身受。
最先进科技助阵手术
今天,郑珊团队在连体婴儿分离手术中,第一次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更多保存姐妹俩“下半身”的功能上。比如说,将来的大小便、生儿育女等等。
入院检查时,发现两连体儿为臀部连体,两女合用一个肛门,上方疑似有另一个“凹陷”。CT提示,她们的臀部软组织相连,骶尾骨相连,椎管相连。钡剂灌肠检查显示,两患儿肛门开口处共用一段长度小于1厘米的肛管,其上方有各自的消化道,总体呈Y型。
于是,医院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等比例还原了连体患儿的解剖结构,以求进一步精准辅助手术分离。这在我国儿童医院连体儿分离手术中属首次。
“3D情形下,我们渐渐摸清了从脊柱到骶尾骨、从会阴部到肛门的状况。一路下行的‘分离’该如何着手?椎管‘漏水’该如何修补?缺失的肌肉和皮肤该如何覆盖?我们最终明确了那个可疑的‘凹陷’,只是一处神奇畸形。两人的肛门是融合在一起的,可以一分为二,但不够用,我们也想出了办法。”郑珊解释说。
手术中各梯队轮番接力
自出生3天后转至上海求医起,经历了儿科医院包括普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心脏外科、新生儿科、放射科、麻醉科及医务科的全院大会诊,以及护理团队80多天的悉心照料与喂养,这对臀部连体女婴状态稳定,总体重已达9.55公斤。
上午9时,姐妹俩被推进了手术室。实施麻醉后,相继由整形外科梯队、神经外科梯队、普外科梯队接力,分步进行游离皮瓣,分离骶尾骨-硬膜囊-会阴部-阴道-直肠及周围肌肉,游离底面皮瓣。截至中午12时本报发稿时,手术已推进到会阴分离部分,一切顺利。
按照事前“大女”“小女”的编号,分离后的两姐妹由两组医生分头继续手术。重点包括神经部分的检查和修复,以及重建肛周肌肉环、肛门成形和会阴部成形。手术最后一步,是为患儿在各自肚皮做一个“结肠造瘘”——许多肠癌患者就是通过如此“改道”解决大便问题。
改造肛门需再行手术
那么,将来她们还能像正常人一样用肛门排便吗?记者急切追问着心中最大的一个疑虑。郑珊教授表示,今天的“臀部连体分离手术+乙状结肠单腔造瘘手术”不同于以往者,就是我们期望通过3D打印技术的精准辅助,能尽可能地减少手术对骨骼或神经系统的损伤,尽可能完善地修补术中发现的缺损或缺陷。
“两姐妹的肛门之前是‘融合’在一起的。手术中将它一分为二,修补肌肉组织,但它们太小了。术后我们先利用人造‘结肠瘘’排便,同时采用专门的扩张器逐步‘撑大’肛门。约两个月后,我们用手术将通道再‘改’回去。”郑珊教授的回应颇有信心。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