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竞赛不过时
“真没想到,科学知识竞赛的粉丝真不少,百姓的参与热情如此高涨。”筹划2015上海公民科学素养知识竞赛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竞赛悄然上线半个多月,微信、微博、新浪网及新民晚报、上海科技报等各个答题平台的总访问量已经超过2000万人次。
作为竞赛的发起方,市委宣传部、市科协、新民晚报等单位精心编制了50道题目,从国内外基础科技知识到最新科研进展,从身边科学常识到上海重大科技事件,题目的范围遍及多个领域,布局不同层面,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答题者的科学素养。
家住普陀区的老年读者金驰在新民晚报上参与答题,一道 “柳絮究竟是柳树的什么部位?”难住了他。于是,他学着年轻人的样子,上网找“度娘”(百度),却没找到定论。老先生干脆翻出了压箱底的《辞海》,拿着放大镜寻找“柳絮”词条,一页页认真查阅。
“通过参加这次竞赛,我发现网络上的科学知识有真有假,吃不准。”金驰说,“我希望今后有一个像知识竞赛一样的抢答平台,能发布准确的科普知识,让老百姓不断拓展知识面。”
科普应该“百说不厌”
主办方随机抽取了100份答卷样本,每份答卷的50道题目中,答对36道题的占八成以上;答对12道题的在六成到八成之间;只答对2道题的不足六成。其中,一道科学问题的正确率达到了百分百。
这道尽人皆知的“神问题”就是,谁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所有的答题者都能准确作答,“袁隆平”。这位鼎鼎大名的科学家很早就出现在了中小学的教科书之中,而新闻媒体的报道也经常提及,市民牢牢记住了这位“科学明星”。
对于一些新锐科技,如3D打印、清洁能源、转基因等,尽管在媒体上已有不少报道,但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公众依然模糊不清,难以准确把握,答错率普遍较高。其中,涉及3D打印的内容差错率位居第一。“这些最新的科技知识,我们平时接触不到,但很可能有一天会突然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家住普陀区的市民刘先生,通过朋友圈微信“点击”了此次竞赛,对3D打印产生兴趣,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渠道,充分了解相关高科技信息。“真希望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上,能‘百听不厌’到各种最前沿新奇的科技知识。”
本报记者 马亚宁 通讯员 耿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