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从《味道中国》《旋风九日》频频试水大银幕说起
~~~——从《味道中国》《旋风九日》频频试水大银幕说起
~~~——从《味道中国》《旋风九日》频频试水大银幕说起
     
2015年06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优质纪录片要在电影院里看
——从《味道中国》《旋风九日》频频试水大银幕说起
俞亮鑫
■ 《旋风九日》
■ 《味道中国》
  近一年来,纪录片可谓利好频频。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上星后与央视纪录频道形成“三足鼎立”新格局,国家广电总局对纪录片的扶持专项资金也由每年500万元升至1000万元。今年以来,《味道中国》三天影院票房达47万元,《旋风九日》更让纪录电影迈入了千万元票房时代……一个热门话题随之产生,即如何让纪录片进入影院以赢得更多观众?

  “全面出击”赢成本

  纪录片进影院,过去虽有尝试,但票房和传播力均不尽如人意。2012年中国电影总票房170亿元,两部纪录片票房才130万元,一部是《索马里真相》,一部是《仰望星空》,票房相加甚至不如热门电影一天的票房。2013年,纪录片《千锤百炼》票房仅7万元。

  今年一月,首先试水的是《味道中国》,直接进影院面对观众,将纪录片送上全国四千多块大银幕。虽然《味道中国》上映才三天,全国总票房仅为47万元,但看似赔本的《味道中国》其实早就收回了成本。总导演黄瀛灏介绍说,《味道中国》定位不局限于电影,它的3集电视纪录片还在东方卫视等播出,并以20集微电影在网络上推出,网络视频版权费也相当可观;纪录片《味道中国》还作为文化产品“走出去”,覆盖至新加坡、北美、法国、土耳其和东南亚各国院线,其采购价甚至高过了某些地区采购中国电视剧的价格了。可见,“全面出击”,多渠道回收成本,才使纪录片市场化新路越走越宽。

  《旋风九日》创奇迹

  上月,一部反映邓小平访美的纪录电影《旋风九日》进入影院公映后,至今已收获了1300万元票房,这一票房与这部纪录片制作成本齐平,具有突破意义,令人欣喜。其制片人吕木子对此很满足,认为这毕竟创下了行业纪录。她透露,《旋风九日》还运用了邓小平的动漫形象,成了审片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后来邓小平的女儿邓林看片后,觉得挺好,在相关部门帮助下《旋风九日》最后通过审查。导演傅红星说:“这样的纪录电影不是想拍就拍,它是观众不容易看到的历史揭秘的纪录电影,内容都是来自史料和档案,还得到中美问题专家、邓小平研究专家、历史学家认可。这部片子反映的历史不是教科书,是鲜活的故事,有着真实的力量”。

  据悉,正在进入影院的纪录片还有首次聚焦青藏高原的90分钟电影版《第三极》,与美国联合制作并补拍了中国抗战部分的《世界大战》等。

  综艺电影很尴尬

  纪录片如何在影院中突出重围、吸引更多年轻人观看,成了影视界的忧虑。但有些“纪录片”虽然进入了影院并赢得了票房,却面临了身份尴尬。如去年7月公映的由真人秀《快乐男声》华晨宇、欧豪、白举纲、宁桓宇、于湉、张阳阳等主演的《我就是我》,收获了670万元票房。如真人秀电影《爸爸去哪儿》成本仅300万元,却收到票房甚至高达近7亿元,远超过《旋风九日》。真人秀电影《奔跑吧,兄弟》首日票房7000万元,三天票房累计破两亿。但人们在观看这些电影后仍在抱怨:“看完电影简直欲哭无泪,只恨自己为什么要花一部电影的钱看一档综艺节目”。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很多制作方虽将以纪录片的身份进入院线视为“胜利”,但这些拿到公映许可的纪录电影却怕影响票房,在进行宣传时甚至回避了纪录的身份,只是以揭秘电影、人文电影的名号进行模糊定位。它们是否属于纪录片范畴争议很大,有人称它们只能算是综艺电影,只是披上了纪录片的外衣,靠着综艺娱乐元素和粉丝热情追捧制造了高票房,这与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不是一回事。

  这些综艺电影甚至在电影界也引发了争议,冯小刚导演就将炮口对准了这些综艺电影,愤怒地称这种现象“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

  “突出重围”靠努力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进入迅猛高速的成长期。但在这高歌猛进的背景下,纪录片总体而言,依然步履艰难,市场所占比重还微乎其微,与欧美相比距离甚远。《味道中国》是靠电视、影院、网络、出口“全面出击”才勉强赢回成本,《旋风九日》只是收回了制作成本,若算上推广费仍是亏损。

  相比之下,国外纪录片却屡屡创造票房和文化奇迹。2014年,韩国有超过500万观众观看了小制作纪录电影《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其票房超过2亿元人民币。在美国,2014年院线上映纪录片达159部,总票房达1亿美元。票房冠军影片《熊世界》的美国国内票房总数将近1800万美元。去年,法国纪录电影《上学路上》票房高达228万欧元,仅次于雅克·贝汉导演的纪录电影《海洋》。

  中国纪录片如何“突出重围”?吕木子呼吁:“我们应该去电影院,中国电影市场这么好,我们应该去切一块蛋糕。”上海纪实频道副总监李涛认为,中国电视台制作纪录电影其实比较初级,刚进入这个领域,各方面准备不足,进影院只是电视纪录片的衍生品。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认为,“精英文化”不是纪录片拒绝大众消费的借口,纪录片创作者有必要放下身段,“纪录片不应是自娱自乐,抵达受众才是传播人文精神的第一步。”《舌尖上的中国》执行导演任长箴认为,纪录片院线化在观众欣赏习惯的养成和影片制作质量的提升上,还都需要时间。纪录片是给有一定的欣赏层次的人看的,这会督促纪录片品质的提升。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雷建军教授认为,纪录片最适合播放的地方还是电影院,影院效果更好冲击力更大,但中国因为没有形成艺术院线,导致纪录片放映场次非常少,放映周期也非常短。这需要大家去努力。

  北京三多堂影视公司总经理高晓蒙建议,纪录片进影院应得到国家扶持,像法国的商业电影院线每年强制公映10部纪录电影,我们主管部门如果也有这样的政策,每年确定播放一定的纪录电影,国家给商业院线有补贴,这样才会让纪录片得到真正的扶持。 

  有业内人士预测,纪录片走向大银幕和全媒体平台是未来发展趋势。导演范立欣说:“我和很多纪录片导演,希望让纪录片从电视的荧屏上回到电影大屏幕,然后开拓疆土到移动的屏幕,到更小的手机屏幕、Pad屏幕,所有的屏幕上都可以播放纪录片。”

  本报记者 俞亮鑫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旅游资讯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B2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24版:时令/新民健康
优质纪录片要在电影院里看
从小众走向大众
广告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7优质纪录片要在电影院里看 2015-06-23 2 2015年06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