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价被控欺诈
这桩官司的原告是南加州消费者特雷萨·嘉迪内拉和克里斯蒂娜·兰格耶尔。嘉迪内拉去年7月在洛杉矶附近一家奥特莱斯的MK店内以79.99美元的价格买到了一条“厂商建议零售价”为120美元的牛仔裤。看似便宜了三分之一的价格,但嘉迪内拉经过调查后发现,这条牛仔裤从未在零售店内出售。
两名原告认为,MK通过虚构的价格标签让消费者产生大幅打折的印象,系欺诈行为,于是将这家著名的时尚品牌告上法庭。
上月,双方在曼哈顿一家法院达成和解。MK虽然不承认有不当行为,但愿意以488万美元赔款与消费者和解,从2010年7月25日至2014年7月25日期间购买“打折”商品的消费者,均可通过申请而获得相应赔偿。
廉价“特制产品”
去过美国奥特莱斯的人可能都有印象,不少入驻品牌宣称,在奥特莱斯出售的商品都来自专卖店,消费者“只花费半价甚至更少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库存积压、过季、断码或轻微受损的商品”。但实际上,不少品牌在奥特莱斯销售的,都是专门为工厂店和网上商场定制的“特制商品”。
“特制商品”虽然品牌名称和专卖店相同,但用料、工艺甚至是品牌的标志都存在差异。
据美国媒体报道,以中国游客经常光顾的Coach为例,凡是F开头(意为Factory Store,工厂店)型号,均为“特制商品”,并不在专卖店出售。同样一件该品牌的风衣,专卖店内销售的明显比奥特莱斯店内的做工更加精致。
激发购买欲望
比如UGG专卖店正价产品的鞋底由更坚固的EVA材料制成,而便宜的奥特莱斯鞋款底部大多由一般的橡胶塑料制成,大多数消费者对此或许并不知情。根据最新的销售数据,MK品牌的奥特莱斯销量已占总销量的20%。
一位美国的设计师称,对于奥特莱斯销售的产品,大多数公司都有共识。“从颜色到材料都具有品牌的辨识度,但又决不能一模一样。当然更重要的,零售价要更便宜。总而言之,要让奥特莱斯的顾客既能辨认出品牌,又能因为价格低于零售店而激发出购买欲望。” 驻美记者 徐东海
(本报洛杉矶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