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本市开门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创新办市民文化节、建设“文化上海云”等措施,在坚持“开放、搞活、管住”原则上,突破了运作模式,搭建了平台,吸引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全市215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245个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及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之中,都能发现创新元素……公共文化15分钟服务圈,因此也不断完善。
开门办社区文化中心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经成为市民家门口的“文化新天地”。由社会力量参与,或组织活动、或管理,活力十足。在天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别具一格的“花海音乐会”可谓独创。园艺家邬志星本从事植物研究,却创意“花海”场景作表演舞台。在铁线莲、向日葵、月季、扶郎花等各色品种组成的“花海”中,社区居民自创的诗朗诵《社区文化的花朵》就显得极为“切题”。而邬志星还现场点评居民们展示的插花技艺……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节目单”,从去年起就能让周边居民来选择。大家可以主动填表“点菜”,根据这份自主菜单,“东方系列”公共文化配送会“按需配送”,并且重点向远郊倾斜。因此有动漫电影等也送到奉贤……为此,全市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总额度达到6500万元。市级配送人均额度为2.69元。而远郊人均享受额度达到3.61元。
创新办市民文化节
全国独有的市民文化节,创办至今已经到了第3年。从本报刊发“英雄帖”,招募社会主体参与举办以来,已经发掘、鼓励区县、企业、民间组织等各类社会主体“举手”参与,打破了由政府单独主办文化活动的传统格局。
上大教授葛红兵领衔的华文创意写作中心,创建了13个建立在社区里的“公益书坊”,通过鼓励民众自发捐书、自主管理有着“公共文化客厅”功能的阅读空间,传播了文化知识,打通了居民情感。“三室艺厅”徐汇区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项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阅读、书本、诗歌、故事、国学——这些关键词勾勒出全民爱书、回归传统文化的盛况。去年市民文化节的重头戏“中华传统诵读大赛”,倡导传统文化,4个月内吸引了7.2万市民参与。今年,则偏重写作,与国际电影节联手的“电影中的真善美”征文比赛,点亮了市民对美好的追求。
建设“文化上海云”
城市文化氛围活跃、公共信息也铺天盖地,甚或超越了印刷品的承载量。因此,嘉定、闵行等区率先开通“文化嘉定云”、“文趣闵行”等数字平台,拿着手机,就能“掌”握周边文化动态。
与此同时,本市还启动实施“数字博物馆示范项目”建设,并于2013年率先完成了“中华艺术宫数字美术馆示范项目”,其中包括典藏、展览、教育、研究、艺术知识库、艺术讲坛、馆际巡礼、实用信息、参观指南等数据内容以及2万余幅典藏高清图片,同时自主研发了全馆360°漫游功能,在全球第一次实现博物馆全场馆无缝全景漫游。今后,上海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依托全市现有的博物馆、美术馆等资源基础,打造建设基础信息齐全、使用方便快捷、服务功能强大、国内一流水平的区域性数字博物馆群。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