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自由谭》刊登《好歌都去哪了》一文,谈及饱受世人诟病的当下音乐创作不力情况。但其中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值得探讨。
多年来,人们一直期盼中国最大的舞台——《央视春晚》和《上海之春》能出现惊鸿一瞥的经典音乐,结果连首好听的新歌也没有。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在过去艰苦的战争岁月和新中国建国初期,我们的作曲家虽屈指可数,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又非科班出生,却能不断地创作出许多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广泛传唱又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事实证明:他们就是凭着对党对人民的一腔热忱,和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深刻认知,投入火热的生活中,积极寻觅、采撷、挖掘取之不尽又用之不竭的音乐源泉,在创作中学习作曲。
反观今日,国家已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作曲人材。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没有了创作禁区和精神枷锁,我们的音乐创作理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现姹紫嫣红般的空前繁荣和发展。但这么多年来,虽然各种样式的音乐作品,也层出不穷。但由于这种创作没有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没有深入生活;还漠视现实的中国国情,脱离了人民群众的需求,闭门造车、贪大求洋,甚至照搬西方模式。因此,这样的作品既不能打动自己,又何以能感动他人?如今,能引起亿万人民共鸣的新乐,已成了凤毛麟角。
当然,我们也不乏《乡恋》《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我像雪花天上来》《阳光路上》《今夜无眠》等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歌;《北京喜讯到边寨》是迄今唯一一首仍让人记忆犹新且怦然心动的管弦新作。但这些寥如晨星的佳作,对于时代和人民的渴求,无疑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
这些年来,大批的音乐学子海归,其中很多人已成了当今中国音乐教学和创作的中坚。因此,他们的教学理念和创作思潮及态度,正左右着下一代中国音乐人的创作方向,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乐坛的进程和未来。遗憾的是,有些海归派虽然带来了国外先进的作曲技法和理念,却丢掉了属于自己的创作之根。他们看不起自己民族、传统的音乐,一味地追求高超的作曲技法,还忽略甚至不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音乐元素。对以旋律为主的歌曲和音乐小品的创作,更是不屑一顾。其实,这种不正常的思潮刚抬头时,就被乐坛巨匠贺绿汀敏锐地觉察到其严重性和危害性。他曾多次严厉地批评这种不正常的思潮:“妄自菲薄、拾人牙慧、邯郸学步……”可惜的是,贺老的真知灼见,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此风愈演愈烈。
诚然,不朽的旋律才是所有音乐创作的生命。而音乐的本质,恰恰就是人类情感的真实表达。这种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莫过于各种动人的旋律。世上所有的旋律,又都来自生活、民间和自然。因此,无论什么样的作曲技法,只是各种旋律表达的载体和手段而已,是一种创作的能力,而不是作品的根本。旋律与技法的孰重孰轻,千万不能有任何的偏颇或过犹不及,甚至本末倒置。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音乐创作理念和态度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着音乐作品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