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互联网上人人可以随口评论不同,报纸长久以来的形象一直是单向传播,但这种模式已成为过去式,近年来,我们陆续增设了许多和读者互动的版面、栏目、活动,意在加强和读者间的交流沟通,读者早已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办报的参与者。正如结构主义美学之父穆卡洛夫斯基说的:“作品只是一个物质成品,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在读者的理解和解释中,它才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
我们很高兴的是,副刊上的许多文章刊登后,得到了读者反馈,有赞扬、有纠错,甚至还有求助的,这些都说明,副刊上的文章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有些读者火眼金睛,发现了作者、编辑、校对漏网的文字差错,让人心生惭愧和敬佩。对此,我们表示感谢并将加强校勘把关工作。
当然,我们期待更多更好的互动。高层次的互动是整合资源、拓展空间、融入社会、服务大众,并且在报纸上培育出新的品牌。这种互动聚焦道德、情感、文化、价值观,可以说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对爱、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需求层面上的,是一种更深入人心、更集思广益的互动。在报社已经搭建的各种互动平台上,读者可以和我们交交心、说说心里话、出出金点子,我们也乐于倾听,让报纸成为我们彼此间传递信任的纽带。
窃以为,互动的最高境界是《查令十字街84号》里两位素未谋面却因为书而神交二十年的主人公,他们的交流互动是精神层面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纯洁高尚有情怀;抑或是《玛丽和马克思》里年龄相差36岁的一老一少,仅仅因为一封坦露心迹的盲寄信从陌生人发展为无话不谈的忘年笔友。
如此互动,高质量、高品格,才给人以心灵慰藉和温暖。
假如我们以这样宽厚率真的心态来互动,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的关系一定会更加融洽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