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尼采(1844-1900),一般人都知道他是世界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对哲学,我一窍不通,虽说搞了几十年德语,但对尼采所知甚少,只从德语百科全书中知道他是十九世纪最重要,也是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不久前,我受德语同仁虞教授信托,审读了他的译作《尼采遗稿选》。经过近月的努力,我完成了对照审读的任务。这次艰难的审读让我走近了尼采,看到了一个比较真切和“立体”的尼采,一个集“五家”于一体的“怪杰常人”尼采:
首先,他是个贡献杰出的伟大哲学家:他的代表性哲学理论,诸如“权力意志”“永世轮回”“价值重估”“超人哲学”等等,在世界哲学界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这一点,在世界(包括德国)哲学界是无可争议的。
其次,他是个执着于奇思异想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不同凡响,既想大事(如宇宙、世界)小事(如“千足虫要协调自己的脚,否则要倒翻”),也想虚事(如意志、欲望)实事(如“苍蝇不能穿过玻璃”),更是想得深刻极致、“昏天黑地”,达到了奇异乖偏的境地(如“上帝是形而上学者”“上帝死了——是谁杀死了他?”),以至于最后“想得脑子坏脱”,1880年得了精神病,不得不住院延医,直至英年早逝。
再次,他是个充满激情的“求真”探险家:德国乌珀塔尔大学哲学教授沃尔法特在该书“编者前言”中说:“这个哲学领域的哥伦布对发现新的海洋有着强烈的欲望。”并引用尼采本人的诗句“去大海是我的向往 / 我笃信自己的选择 / 我的热亚纳航船啊 / 驶向敞开的蔚蓝海洋 / 一切于我是那么新奇 / 时空在远方闪放光芒 ……”以为佐证。
第四,他是个愤世嫉俗、“生性否定”的批判家:尼采“虚无一切”,处世待物冷酷严峻,“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的“老师”叔本华和“好友”瓦格纳也毫不留情地“严词痛批”,甚至对自己也半真半假地“无情剖析”(“我是当今德国人中品位最差的人”)。1885年某日他写道:“德意志人灵魂狭隘、可怜,他们端坐在角落里,时而乐趣融融,时而嫉妒他人,小市民气根深蒂固……”。难怪有德国人要那么“讨厌”他、“争议”他!
最后,他是个长期忍受孤寂折磨的独行侠:他那批判一切、“生性否定”的秉性,必然导致脾气古怪、难以交往,结果几无朋友、独居终生,是个货真价实的“孤家寡人”。但《遗稿选》也告诉我们,尼采也有七情六欲(如也谈到爱情、婚姻、女人等),不过他想得“专深超前”了。
这是我一个哲学外行拜读《尼采遗稿选》后的随想,意在让尼采走下高深莫测的哲学神台,脱去“超人”的外衣,回归“怪杰常人”的本色。至于尼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待诸位读读这本《遗稿选》,心中自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