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周六上午,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常常举办“市民音乐会”。音乐会价格亲民,而演出团体和音乐家品位却很高。如德国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亚洲青年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等;印象中,诺林顿公爵、曹鹏、汤沐海、张国勇、闵惠芬、潘寅林、孙颖迪等也曾加盟。自2006年起,我就是市民音乐会的常客。
2009年7月,一个炎热的午后,我应邀参加东艺“市民音乐会三周年研讨”,记得出席会议的专业人士居多,有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著名音乐主持人张民权、《新民晚报》文艺部资深记者杨建国等。作为普通观众的代表,我讲述了给东艺当“黄牛”的故事:
市民音乐会创办之初,东艺尚未推广会员制,因此市民知晓度并不高。我每次获得演出安排表后,总忍不住要向同事们、朋友们推介。理由很简单,在浦东这块高楼林立、剧院难觅的土地上,有每月数次品位高雅、价格亲民的艺术欣赏机会,错过了实在太可惜!
我的推介工作由五个步骤组成:首先将演出安排逐一抄录,或送到各办公室,或致电朋友详细介绍。遇上喜欢音乐却不知如何选择的,我还自告奋勇当参谋。尽管当时我对音乐的理解浮光掠影,推介也只是依据个人喜好,但同事和朋友们受我的热情和诚挚感染,往往认同我的建议。一位好友甚至说:“你看哪一场我就看哪一场。”然而有一次,“严酷”的事实警示我,我的越俎代庖只是给好友提供了一个优雅的打盹场所……(面对不合口味的艺术,一点不比面对不合胃口的美食轻松!)此后,我这个“三脚猫”便再不敢自以为是地推荐场次了。
那时尚无微信,联系朋友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当时申城乐迷虽不如现今多,票也不像现在那么紧俏,但先到先得,早买座位好,比如17排中座,既靠前,又价位低。为了让大家都能买到性价比高的好票,我总是先以电话联系,以求快速回音。联系不上的,再发短信;碰上性子慢的,还得催上几次。
待同事和朋友们按个人喜好挑选了场次和价位,我就开始分类统计。市民音乐会有套票,能节省费用,我按场次、按价位统计人数,尽量凑成套票。统计完毕,立即订票,常常一买就是半年套票。那时还没有网上订购,也无暇去售票处,我选择电话订票。好在东艺服务非常人性化,电话订票不仅可以选座,而且外环内免费送票,票到付款。票价虽低,然而托买的人多,有一回竟引起快递员误解,说:“你真有钱!买那么多音乐会票。”我吓一跳,赶紧申明:“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的。”
第四个步骤是按人分票,然后一一送到购者手中。当然第五个环节很重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忙,忘却是情理中的事。担心大家错过演出,我在日历上记下备忘录,观演前夕逐一短信提醒。遇个别观众临时有变不能出席,我还帮忙处理。
尽管这样做耗去我不少时间和精力,通常还要贴上话费,但我乐在其中。偶尔感觉自己像“黄牛”,不是倒票的黄牛,是推崇东艺、为爱乐者服务的老黄牛。
听完故事,与会者都乐了,东艺林总也笑着当场致谢。然而,作为观众,我又何尝不感谢东艺呢?年年观演,心灵得以纯净,人生因此丰美。东艺带给我的艺术滋养,岂是一个“谢”字可以表达!
如今,市民音乐会增加了晚场版,新一代观众茁壮成长。而我依然是东艺的“黄牛”,只是倚仗先进的网络技术,推介无需五步骤,动动手指便搞定了。
十日谈
我与“东艺”
当那位德国指挥看到盲女孩儿时……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