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农场记事(二)
~~~——农场记事(二)
~~~——农场记事(二)
~~~——农场记事(二)
~~~——农场记事(二)
~~~——农场记事(二)
~~~——农场记事(二)
     
2015年07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拷浜的乐趣
——农场记事(二)
徐 音
  徐  音

  在我们场办工厂的大门前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河,小河穿过一望无际的稻田。河水清清的,河岸两边长满了茂密的芦苇,当微风袭来,临风摇曳,飒飒之声,犹如低吟的旋律。河里游着各种各样的鱼和悠闲自得的小虾。在螃蟹产卵的季节里,我们还可以从河里用脸盆舀出一盆盆淡粉色的如蚂蚁般大小的蟹苗。河边的那几块石阶是我们经常洗衣和梳洗的地方,那里留下了我们青年时的影子。石阶右边的河上有座带水坝的桥,那是我们去场部的必经之路。

  大约是1975年三夏后的一天,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厂里不知谁提出去拷浜。当时要回城时才能带些腊肉,月工资只有十八元的我们听到拷浜心里就像乐开了花似的,一清早就来到河边。当小河的一端合上了水闸,另一头筑起了堤坝,当两台小小的抽水机在那里声嘶力竭地轰鸣着,河两边簇拥着的兴高采烈的人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当河水悄悄褪去,鱼儿渐渐露出脊背。成百上千条鱼儿扭动着身体,纷纷跃出水面奋力挣扎着,四处飞溅,好似万朵银花绽放,那场面真可谓壮观。几个老职工穿着齐胸高的橡皮裤跳下河,手脚麻利地将活蹦乱跳的鱼儿装进竹箩里。脸上身上湿漉漉的,已分不出是河水还是汗水。我们也热火朝天地帮着把鱼搬去食堂。河里的鱼大多是白鱼,也有些鲤鱼和少量黑鱼,还有些泥鳅小蟹小虾之类的,吸附在河岸边的螺蛳已无人问津。记不得一共装了多少箩鱼,兴奋的脑海里只有《村处闲吟》中的诗句:“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那天我们三姐妹从食堂买回整整十条鱼!每条鱼有一斤多重。阿秀洗鱼,我和冬冬去田埂边,摘回满满一篮子碧绿的草头。那天我们还破例买了几瓶啤酒。俗话说“无酒不成席”,难得有了美味的鱼,没有酒总感到缺了点什么。

  当时我们没有一口锅能容得下十条鱼,急中生智找了个铝盆当锅用,也顾不得讲究烹调水准。不同种类的鱼用的是同一种烧法:鱼先用豆油稍稍煎一下,喷些黄酒,撒进姜末与葱花,然后再倒些酱油和少许温水,加盖焖煮,待鱼熟后放入适量的糖和味精。

  那时我们只有煤油炉。炉火在夜里忽明忽暗地闪着,散发出阵阵煤油燃烧时特有的烟味。我们兴奋地看着炉火,想着锅里即将可以品尝的鲜鱼,原本令人讨厌的烟味在那晚也觉得清新,我们所闻到的只有在房间里四处弥漫着的阵阵鱼香。围着煤油炉,我们品尝着似乎未曾尝过的美味,喝着细腻清淡的凉凉的上海啤酒,天南地北地聊着,一直聊到天亮。这次拷浜带给我们的喜悦也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还有,那口铝“锅”下煤油炉忽闪着的幽蓝的火苗。

  那晚,注定是令人难忘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不屈的上海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大购网专版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招生留学/新民教育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广告
说说尼采
海百合的歌声
拷浜的乐趣
傍晚画山
内史第 (外一首)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当“黄牛”
新民晚报夜光杯A29拷浜的乐趣 2015-07-08 2 2015年07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