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芃认为,打击和遏制网络毒品犯罪,不仅需要公安内部缉毒与网安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也需要全国同行之间线索共享、行动互助。同时,在与网络服务商、网络社交工具提供商以及物流业的合作上,也需要探索一条新路。
入群需要视频表演
网络将天南海北的人通过一根网线连在了一起,也改变了吸毒者的生存方式。“吸毒的人喜欢聚在一起,尤其是溜冰。以前聚众吸毒,还要约地点、开房间,现在只要开一个群、一个聊天室,吸毒者的交流更加方便也更加隐蔽。”
李芃告诉记者,大部分涉毒的微信、QQ群,都是私密的、封闭的,要进入这些群,必须有熟人介绍,有的还要通过摄像头在管理员的监督下吸食一次毒品,才有入群资格。“有的管理者甚至开两个群,一个专门用来‘招新’验证,通过考验入伙后,才将其加入真正的毒友群。”
据李芃透露,除了微信、QQ,还有一些涉毒人员通过更加安全的邮件、skype网络电话交流。“在有的圈子里,还有专门的暗语。比如,用狗、老鼠代表陌生人或警察;用口粮、肉等指代毒品,用肉辅料指代毒品添加剂。”
网络扫毒难度更高
此次互联网扫毒行动,是上海警方在去年“全国禁毒百城会战”的基础上开展的。李芃告诉记者,“互联网扫毒”与传统的毒品案件相比,难度无疑更大。
“这次行动,除了看得见的战果,更重要的是缉毒部门和网安部门的合作加强了很多。”李芃透露,通过这次行动,上海警方探索了打击“互联网涉毒”违法犯罪的新途径、新方法,完善了缉毒与网安专业部门24小时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了网上侦查、网下打击相结合的双向立体打击模式。
此外,上海警方倡导并开发的“互联网线索传递”机制,也成为互联网毒品犯罪的打击重要举措。“互联网毒品犯罪大多是跨地域的,很多时候,我们手中掌握的线索涉及全国几十个省市,而这些线索稍纵即逝,如何快速传递?我们将这种‘线索传递机制’直接加入电脑系统,使全国公安共享情报成为可能。”
行业监管亟需加强
毒品犯罪虽然网络化,但毒品还是在网下传递,其媒介就是日渐发达的快递、物流业。
“现在很多毒品的卖家和买家之间根本不见面,资金转账,毒品快递,将被打击的风险降到了最低。”李芃认为,这也给快递物流业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介绍,虽然现在大的快递公司都有安全检查这一环节,但无论是从技术还是意识上,都有走过场的嫌疑。“很多的零包毒品,只有1克2克,塞在一个布娃娃里,或是裹在一块貌似充填物的塑料布中,一般的设备很难查得出来。”
同样在监管上存在漏洞的还有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的提供商。“随便输入一个关键词,在QQ上一搜,就能找到一批涉毒群,管理者的监管大多形同虚设。”李芃认为,网络毒品犯罪之所以高发,便利和隐蔽是重要原因,如果管理者和服务商能够配合警方加强监管,减少其便利,提高其成本,才能从源头遏制其高发。“互联网扫毒无法孤军奋战,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参与。”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