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忧患于90后、00后的上海小囡缺乏学讲上海闲话的环境与氛围,市政协委员多次提案,要让小学生学上海闲话。渐渐的,公交车报站名有了沪语版、电视台做节目有了沪语主题,就连沪剧院也面向孩子开办了沪语训练营……学说上海闲话的氛围有所好转。“今朝,阿拉讲上海闲话”系列报道一共三篇,分别聚焦电视台综艺节目、沪语训练营和传承沪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侧面,从不同角度持续关注传承光大上海闲话,再次呼吁并提出建议。
如何才能来唤醒人们对沪语生存状态的危机感?唤起广大观众对沪语保护和传承的极大关注?
有人把它称之为给沪语“正音”,有人说这是“沪语八级考”,更多观众则在笑得前俯后仰中领悟到沪语特有的味道和魅力……近来,承载着上海人熟悉乡音的沪语综艺竞技节目《阿拉乓乓响》,在娱乐频道播出后创下了上海近5年来收视之最。
沪语没有“达人”
“笃悠悠”“嘎讪胡”“扎闹猛”“轧台型”等许多令上海市民耳熟能详的沪语词汇,如今变成了荧屏比赛的精彩内容。登上荧屏的即便是从小在上海长大的荧屏名嘴或滑稽笑星,要把沪语全部说标准还真的很难,如张民权、林海、金炜、潘前卫、倪琳、周瑾、陈帆、王文丽等都会在有些沪语单词上“搁浅”,闹出“洋泾浜”的笑话,黄飞珏博士甚至为被挑刺而“怒发冲冠”,更不要说万峰、海燕、张芳、白瑞、百克力等新上海人和韩国人朴宰用,他们更在荧屏上出尽洋相,令人捧腹。
可以说,参与这档沪语综艺竞技节目的嘉宾,不论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甚至是外国人,大家都不在乎谁能最终成为“沪语达人”,而是对保护和传承这座城市的母语在尽心尽力,他们甚至不惜将自己当成大家的笑声对象,用一种“向我开炮”的勇敢精神,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社会热点话题。
沪语亟待“正音”
《阿拉乓乓响》制片人王昕轶告诉记者,创办,是从电台的“新上海人上海话比赛”和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得到启示。这档节目火成这样,仍大大出乎节目组的预料,这反映出申城观众对沪语确实情有独钟。
节目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让上海方言活起来、玩起来,从而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熟悉和了解沪语。在节目现场总是笑声不断,甚至超过了许多喜剧类节目。这显现出今天要准确地表达沪语已相当不易,不仅申城小孩不太会说,就连成人们也说不好频频闹出笑话,最终要靠马莉莉、茅善玉、王汝刚和“阿富根”叶进等沪语名家前来纠错、正音,这证明了保护和传承沪语方言这项任务已刻不容缓,意义不凡。
沪语体味“文化”
这档沪语综艺竞技节目不仅有充满情趣的沪语比赛,更有丰富多彩的娱乐表达,“沪语百变秀”“明星出难题”“沪语大声说”“朋友啥意思”等环节,使人在笑声中重温沪语、讲述沪语。明星们还为经典琼瑶剧、为《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等配上沪语,为《新白娘子传奇》配唱沪语歌,这些尝试对观众寓教于乐,使他们感受到沪语艺术的精彩。
节目中还有不少有关上海城市包括吃、穿、住、行等题,不仅有知识性、趣味性,还唤起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经典记忆,如“当年的百乐门舞厅霓虹灯闪烁表达什么意思?”“小杨生煎、丰裕生煎、大壶春生煎等,究竟哪家生煎馒头最便宜?”“阿拉上海站头最多的地铁是哪条?”“蟹壳黄、两面黄、排骨年糕,究竟哪个是上海小吃?”种种题目,对城市的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播,从而变成了一档形式更亲民、内容更深厚的文化节目。
本报记者 俞亮鑫
本版除署名外,均为沪语综艺《阿拉乓乓响》现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