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5: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厘米上的风景:高跟鞋的前生(上)
刘昕
  ◆ 刘昕

  不要以为女人对高跟鞋的爱是从青春期才开始。事实上,这爱早就渗入女性基因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果能在10秒钟里变得高挑和妖娆,有几个女人会放弃这样的机会?这就是高跟鞋的魅力。

  想称赞一个人,就夸奖他的鞋子,这似乎是个古今中外、男女老幼通用的法则。古有著名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其中这样描写他们的国王:“阿伽门农从睡梦中醒来,神的声音萦绕在耳边。他坐起身来,穿上漂亮柔软的新衬衣,披上宽大的罩衣,系上闪亮的绳鞋,佩戴上镶嵌银钉的短剑,拿起祖传的永不磨损的王杖,然后大步前行,巡视着身披铜甲的阿开奥斯人的渔船。”

  而眼前,《欲望都市》等等舶来的影视作品,无时无刻不在告诫都市女性,就算生活再拮据,也不要亏待自己的鞋柜,就算预算再紧张,也要给自己添置一双高跟鞋——因为它必定会惹来女伴和男士们的赞美与欣赏,绝对物超所值。

  十厘米之上,有的不止是目光艳羡和性感挥洒,更多的是女性对雕塑自身体态近乎痴迷的追求。

  在古埃及、希腊和罗马就能找到雏形

  石器时代的时髦人类迷恋鞋子的历史,如今要以“万年”为单位计算。早在几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告别赤足的岁月。距今有一万五千年历史的西班牙岩洞壁画中,清楚地描绘着人类将自己的双脚用动物皮毛围裹起来。考古学发现最早的鞋子实物,属于古印度人(据考是于后冰期从亚洲移居美洲的史前民族)。在美国西南部发现的古代人类遗迹中,总能找到残留下来的鞋子,样子和如今流行的凉鞋别无二致,但时间上却已历万年。

  毫无疑问,鞋子本来是以保护性服饰的面貌进入人类服装历史,它的使命是在恶劣的天气和地形条件下守卫人类的双脚。可是不论一种服装的兴起是否归功于实用性,最后它都会成为象征身份的装饰,纵观风尚史,几乎无一例外。鞋子也没能幸免。

  在古代埃及,鞋子是高贵身份的标志,奴隶们和下层阶级基本都是赤足行走。贵族们穿的鞋子多是由皮革拼接或是莎草编织而成,并带有独特的饰带装饰,形状和古埃及另外一种代表性符号——T形十字章(在古埃及的信仰中象征着生命)很类似。

  到了古希腊和罗马时代,鞋的样子基本固定下来,平底绑带凉鞋成了希腊罗马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而且流行至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制鞋工艺已经相当高超,制鞋所用的皮革事先都经明矾鞣制,还经由动植物脂肪进行加脂处理,有的还增加了漂白染色工序,这些古代工艺与如今的制革业流程大同小异,做出的鞋子价格昂贵。而且,当时的鞋匠作为一个行业,已经能为居民提供不输于今天“高级定制”般品质优良的服务了。牛津大学阿士莫尼博物馆内就再现了一幕鞋铺里的场景:鞋匠根据面前顾客的脚形切下一块皮革,然后为他制作一双合脚的鞋子。

  有意思的是,如今让女士们趋之若鹜的高跟鞋,在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的日常生活中居然都能找到雏形。当然,此时说它们是“高跟鞋”,还不如叫“厚底鞋”更为妥当。古代埃及上层阶级的男女都会穿着高跟鞋,后世的研究者认为这种装扮和祭祀仪式有关。而古埃及另一个穿高跟鞋的阶层,恐怕会让今天的时髦女性大跌眼镜。他们是屠夫。高跟鞋能让他们在动物的血水上自由行走而不弄脏鞋和双脚。古埃及时代一双鞋子的价格不菲,穿高跟鞋也算屠夫们精打细算后的理性选择吧。

  古代希腊流行一种叫kothorni的鞋子,它的底部由厚实的软木制成,在演员中很受欢迎。这是因为进行戏剧演出的时候,演员们经常靠穿着不同高度的鞋子来区分角色的社会地位和在戏里的重要程度。古希腊的演员们是否和今日的女士一样,通过保持高跟鞋的平衡来达到雕塑体态的目的,让演出更加戏剧效果呢?答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不过到了罗马时期,高跟鞋又有了新任务——它成了妓女的标志。

  高跟鞋的社会发展史

  高跟鞋到底能做到多高?威尼斯人的答案是30英寸(一英寸为2.54厘米),合76公分!不过,高度并不全在鞋跟上,而是分摊在整个底部。这种名为“chopine”的高底鞋,本是土耳其人的杰作,15世纪开始在欧洲流行起来。当时的威尼斯人对它尤其喜爱,并不断为其增加高度,以至于来到威尼斯的异乡人无不惊讶于这里仿佛杂技演员一般的贵妇穿着。一位旅行者幸灾乐祸地写道:“这是丈夫为了给自己老婆偷情增加难度而想出的点子。”

  话虽然刻薄,却也并非全无道理。因为考察世界历史,会发现“chopine”和中国古人欣赏的“三寸金莲”简直如出一辙,连鞋的款式都很相像。与高底鞋在威尼斯风靡一时相似,缠足在中国也曾流行过很长时间。有很多学者推断,高底鞋和缠足的风行不仅仅是审美取向的问题,更有限制女性自由行动的实际效果。

  放下是否和阻止偷情有关不说,威尼斯人倒是真的把穿着高底鞋当作身份地位的标志看待。这很好理解,穿着几十公分高的鞋子,别说干活了,连行动都要人服侍。如果没有仆役跟随或者带着手杖,贵妇人们根本无法上街。

  而且这种木底鞋质地也不是十分坚固,每次上街都要冒着鞋底四分五裂的风险。再加上价格昂贵,换鞋的费用自然也不是普通百姓能负担的。“chopine”最后沦为上流社会与贫民阶层相区别的摆设,也在情理之中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街拍/目击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阅读/连载
   第A2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01版:健康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十厘米上的风景:高跟鞋的前生(上)
角落里的向日葵
二十四个比利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5十厘米上的风景:高跟鞋的前生(上) 2015-07-20 2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