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谐星贾玲就恶搞花木兰道歉,离小品《木兰从军》播出已过去3周。贪吃,胆小,迟钝,看到肌肉男流鼻血,受父亲逼迫无奈从军……新版木兰惹争议。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指责小品低俗,要求其道歉;“挺贾派”则认为,木兰是北朝民歌的主角,未必是真人,夸张演绎又有何妨?不必道歉。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虚构的文学形象,在艺术加工时,能夸张到什么程度?
回到舞台上的新版木兰,初到战场畏惧刀光剑影,胆小其实挺正常。小品又设计了杀敌桥段,从怕死到善战,形象更鲜活。贪吃和呆萌,也无伤大雅。在这一点上,公开信偏激了:“树立高大完美的木兰形象,会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殊不知,完美远离真实,反倒不可信。
但小品的一个细节有点过,可谓败笔——木兰孝顺父亲、精忠报国,自愿代父从军,改成了“被父亲连逼带骗上战场”。不管木兰是真是假,她折射出的忠孝和智勇,早已烙进中华文化,被世代传颂。如此恶搞,难免让很多人不舒服。
也有人搬出吴承恩和周星驰,说他们帮玄奘请厉害徒弟,添烦人碎嘴,还为悟空找真爱。为何收获点赞无数?因为他们没改变勇敢坚韧、惩恶扬善的精神内核。如果让唐僧师徒放弃取经路投入温柔乡,或把包拯演成贪官,想必也会掀起轩然大波。
贾玲这回有些吃力不讨好。光木兰在军营如何隐藏身份,就能设计许多笑点,为啥一定要改变她代父从军的初衷?
至于是否道歉,并不重要,以后注意分寸就好。道歉只是形式,还可能带来副作用,毕竟文艺创作需要适当的自由空间。如果贾玲从此束手束脚,矫枉过正,不敢再碰任何英雄人物或文学形象,对她个人演艺生涯,乃至对喜剧市场繁荣,都不是好事。
话说回来,木兰变成韦小宝,悟空为爱走天涯,包公也会拿红包……即便这些场景偶尔现身舞台,传承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就会因此而大大消解?别高估了恶搞作品的影响力,也别低估了广大观众的分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