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日本众议院不顾民众的强烈反对,强行通过了新安保法案。法案已提交参议院审议。那么,安倍为何要强推新安保法案?这一有违日本主流民意的举动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有何瓜葛?他会不会重蹈其外公安信介的覆辙?本版编辑特请专家做详细解读。
1
修旧法立新法更新“理念”
意在突破“和平宪法”制约
问:新安保法案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答:7月16日在众议院通过的所谓“新安保法案”,包括原来就有的10个法律的修正案和一个新法。为了便于在国会审议通过,安倍政府将10个法律进行修改后打包,统一命名为“和平安全法制整备法案”。此外,还提交了所谓《国际和平支援法案》的新法。
虽然安倍政府对上述安全保障相关法案进行了大面积修订的同时,还提出了新法案,但其核心内容在于对《武力攻击事态法》的修改,并刻意将原来的名称改为《武力攻击:生死存亡事态法》。在由字面所产生的恐怖感中,增加“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内容,似乎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不言而喻,这一事关重大的修改,就使去年7月安倍政府变更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的“阁议”,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从而可以堂而皇之地加以实施了。显然,这是本次众议院通过的安保关联法案的要害。
与解禁集体自卫权密切相关,在这次通过的法案中,安倍政府还将《美军行动关联措施法》修订为《美军等行动关联措施法》。虽是一字之差,但它表明日本不仅与美军联合行动,还可以在“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名义下,与任何和日本“关系密切”的国家共同采取军事行动。
此外,这次通过的新法《国际和平支援法案》,在“国际和平”的幌子下,实际上安倍政府要达到的目的是:使“自卫队的海外派遣可以随时进行”,并企图在条件成熟时,使其成为“永久法”。
这次安倍政府提交众议院通过的新安保法案,其真实意图在于使日本突破和平宪法的制约,彻底改变“专守防卫”的理念与政策,以在法律上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为抓手,使日本自卫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队,而且这支军队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在全球与美军以及其他所谓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国家共同采取军事行动。有人将其称之为“战争立法”,可谓一语中的。
2
不顾主流民意强烈反对
安倍底气十足一意孤行
问:对这一法案,日本的主流民意是什么?日本国内外哪些因素让安倍底气十足,强推新安保法案?
答:说起来,在代议制民主制度下,国会——特别是“众议院”应该是代表民意的立法机构。但这次众议院通过的新安保法案,显而易见并没有代表日本的主流民意,是安倍等右翼政客操弄日本政治的恶果。这样的做法和结果,正如日本学者所指出的,不是代表民意,而是肆意“践踏民意”,是对宪法和民意的侮辱;而且同时也是对安倍一直所标榜的所谓“民主、法制”价值观的极大讽刺。
那么,日本的主流民意是什么?第一,是希望维护和平宪法的理念、精神和权威性,继续走战后70年来和平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因此,对于可以使日本陷入战争的所谓“新安保法案”,民众理所当然持强烈的反对态度。
对民意的强烈反弹,安倍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达到这样的程度,仍使他心虚不已。不得不表示在参议院审议时还要好好解释,求得国民理解;同时还为了转移视线,撤销因造价高昂而深受国民诟病的奥运会主场馆的设计等。
主流民意的第二个方面,是日本国民对未来的担心。首先是在对外上,随着新安保法案的通过,日本可以正式行使集体自卫权,与美国的战车紧密捆绑之后,参与战争已经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现实问题,并使日本长期笼罩在这一阴影下。所以,主流民意认为这是要让日本国民付出鲜血和生命的“祸国殃民”之举,而且贻害无穷!
那么,安倍凭什么可以不顾民意,铁了心要强推安保法案呢?从国内因素看,他的底气首先来自于第二次上台后的高支持率。安倍梅开二度后接受上一次下台的教训,利用日本国民急于改变经济长期低迷的心理,推出了所谓“安倍经济学”,并因此赢得和保持了较高支持率。这使安倍觉得有恃无恐,倚仗高支持率来强行绑架安保问题。其次是美国的因素,安倍此前访美时签署了新的“日美安保指针”。在美国的支持和怂恿下,安倍夸下海口,要在这次国会期间,完成与上述指针相匹配的“安保关联法案”。箭在弦上,安倍不能不发。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因素,还在于扩军修宪,是安倍本人的基本政治理念和最高执政目标。
3
为推新战略美导演新法
日美合演“双簧戏”压中国
问:安倍这样有违民意的举动,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有何内在联系?
答:从战后70年的日美关系来看,若没有美国的支持,安倍断不敢采取这样的举动。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为了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制定了所谓“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在它相对实力下滑的情况下,要达到上述战略目标,日本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平衡中国”的砝码。因为日本不仅客观上是一个经济大国和科技强国,可以作为一张王牌来打;更重要的是安倍政府本身主观上有密切配合美国、制衡中国的强烈意愿。两家可谓一拍即合,而目前的主攻方向,就是使日本自卫队成为真正的军队,充当美国地缘政治和全球军事战略的打手。
这次在众议院强行通过的“新安保法案”,恰恰就是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而提供法律依据。因为符合美国的的战略利益,所以安倍觉得有美国人撑腰,民意就可以置于脑后。所以“新安保法案”通过后,美国政府在第一时间表示欢迎,远隔万里给安倍打气。可以说,这是由美国导演,日美两家合演的一出“双簧”戏,而真正的操盘手是美国。不言而喻,这台戏的背景,就是剑指中国。
另一方面,安倍的真正目的,却也不仅仅是这些。他是想借力打力,火中取栗。也即利用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借美国人的手打压中国;然后以制衡中国为要价和借口,让美国允许其扩军修宪,从而最终彻底摆脱美国主导的战后体制。
4
安倍所为似当年岸信介
注定要付高昂政治代价
问:50多年前,安倍的外公,时任日本首相的岸信介因强推“新日美安保条约”,受到国内民众的强烈抗议,不得不黯然下台,安倍有无可能步其后尘?
答:安倍强推“新安保法案”,引发了日本全国性的强烈抗议声浪,使人们不禁联想起55年前其外祖父、时任日本首相的岸信介黯然下台的结局。因为他们祖孙俩的所作所为,有两点是非常一致的:第一,都是为了安保问题;第二,都采取了“强推”手法。
当年,岸信介的行径之所以遭到数十万人的集会抗议,并最终迫使其不得不自行了断——自己宣布下台,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在冷战背景下,人们普遍担心续订日美安保条约有把日本国民最终拖入美苏战争的危险,因而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其次,岸信介在国会强行推动该条约通过的政治手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反感;第三,当时的“反安保”斗争带有反对岸信介个人的强烈色彩,即作为甲级战犯嫌疑人的岸信介出狱,虽然摇身一变登上首相宝座,但他上台后为了强化对国民的控制,积极推动修改《警察职责法》,被人们视为反动和复辟的象征;他又不顾主流民意,强推日美安保条约,民众普遍认为他作为军国主义时代的旧威权主义的代表,在强力推行国家主义。此外,当时的美国总统新闻秘书哈克奇为艾森豪威尔访日打前站时,在羽田机场被反安保运动集会的人们所包围,最后美军不得不出动军用直升机把他解救出来。因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原计划来日出席日美通商100周年纪念活动,但在这样的气氛和安全环境中,不得已只能被迫取消。无疑这标志着岸信介政府的重要外交活动的挫败,特别是还发生了参加抗议集会的东京大学学生桦美智子在与警察的冲突中的死亡事件。这两个看似偶然,却带有必然性的外交和死亡事件,如同火上浇油,极大地激起了国民的义愤,抗议浪潮汹涌澎湃,一时间连岸信介本人甚至也觉得性命堪虞。
面对如此难以收拾的局面,岸信介不得不被迫表示将辞去首相职务以谢天下。1960年6月18日夜晚,在首相官邸等待日美安保条约自然生效的岸信介身边,就只剩下他的亲弟弟佐藤荣作与其形影相吊了。
安倍这次以违宪嫌疑强推解禁集体自卫权及相关安保法案,事情的性质和推进的手法都是十分恶劣的,可以说与其外祖父有同工异曲之处。而且,安倍此前在日本央行行长人选、内阁法制局长官人选、在对舆论的控制、推出《特定秘密措置法》等方面,都表现出专制独裁倾向,已经引发了人们的不满。
这次,他会否步其外祖父黯然下台的后尘?虽然时移世易,情势不同,但也并不能完全排除这样的可能性。目前的关键,是要看“新安保法案”在参议院审议时,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引发国民的反弹,这也同时决定了9月份安倍能否再次当选自民党总裁。如果安倍的支持率由于民众的反弹再下跌数个百分点,即在30%左右徘徊时,自民党内的实力人物石破茂等就会起来挑战安倍。
无论结局如何,强推“新安保法案”,可以说使安倍“摊上大事了”。他的麻烦才刚刚开始,他要为此付出高昂的政治代价,则自不待言。因为天理不可违,人心不可欺!我们目前要警惕的,是谨防其为了转移国内视线,又在东海、南海寻衅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