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中旬,中央巡视组公布了对2015年首轮巡视的26家央企中21家的20份反馈意见。在描述央企选人用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时,首次提出“近亲繁殖”,分别出现在针对中石油与中海油的反馈意见中。
所谓“近亲繁殖”,就是违反回避原则,选拔任用自己的人,安插自己的亲信。近亲繁殖的用意是便于结成死党搞利益输送。为了破除近亲繁殖,很多朝代规定官员必须异地为官,有的甚至细化到为官地与籍贯地必须相隔的里程数,且随行人数也有严格限定,以免官员本人的亲友参与权力运作,从中渔利。这些举措虽不能彻底防止腐败,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腐败的严重程度。
近亲繁殖本来是违反生物演化的行为,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具有负面意义。但韩非子却未必同意这一看法。
且说中牟县缺县令。晋平公问赵武:“中牟,是三国的要冲,守卫邯郸的重镇。我想派一个得力县令去治理,你看谁去好?”赵武说:“邢伯子可以。”晋平公说:“他不是你的仇人吗?”赵武说:“私仇与公事无关。”
晋平公又问道:“内库的主管,派谁去行呢?”赵武说:“我的儿子就行。”
韩非子感叹到,赵武这个人,做到了对外举荐不避开仇人,对内举荐不避开儿子。赵武把四十六个人举荐给君王,他死的时候,这些人来吊唁,都坐在客位上,显示不出过分亲密的关系。他对别人没有私人恩德到了这种地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中的最高标准之一“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要做到这个境界,大概需要的是“无情无义”,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阳虎离开齐国逃奔到赵地。赵简子问道:“我听说你善于栽培人。”阳虎说:“我在鲁国时,栽培过三个人,都当了令尹;但是当我在鲁国获罪,他们三个人都来搜捕我。我在齐国时,也推荐了三个人,一个能接近国君,一个做了县令,一个做了巡防官。后来我获罪时,那个能接近国君的人不见我,做县令的人前来捉拿捆绑我。做巡防官的追捕我到边境,没有追上才罢休。我并不善于栽培人。”
赵简子低头笑着说:“种植山楂梨子柑橘柚子,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种植枳木与棘木,长大后反而刺人。所以君子栽培人时,要特别慎重。”
赵简子这番话是人之常情,但韩非子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赵简子这种认识,会使君王失去应该掌握在手的权术,这不是教化国人的方法。在韩非子看来,为君王办事,就应该做到“绝情”的地步。
解狐举荐他的仇人做赵简子的相国。他的仇人以为解狐原谅自己,欣赏自己了,于是前去拜谢。到了家门口,解狐却拉开弓迎头射箭,说道:“我举荐你是为公事,是你能胜任这个职务。我和你有仇,这是我的私怨。不能因为与你有私仇,就让君主不了解你任用你。”所以私怨不可牵涉进公事。
这三个故事,在中国这种上上下下都非常注重情义的社会,显得非常另类,但很奇怪,它们经常用来旌表清官。问题是,在中国古代,为了公事真正能做到“绝情绝义”的,凤毛麟角,为了情义干犯法度的多如牛毛,说明这个“绝情”的要求,并不符合人性,甚至是对人性的肆意玩弄。长此以往,虚伪风行。
真正可行的办法,应该包含对人性的充分理解,在此基础上控制人性向恶的方向蔓延,鼓励其向善的努力,才具有可行性,也更为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