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岛与清澜堂
戴建石
  戴建石

  不久前,读到老友《大公报》编辑夏智定先生的文章《悼念北岛之母》,方才得知北岛之母孙美丽女士已仙逝,享年91岁。夏先生撰挽联悼念:“母仪不凡书香永馨其果云美丽,儿孝如故诗情长新乃竟为北岛。”他的悼念文章使我回忆起儿时的一段往事。

  从小随祖母在湖州长大。记得湖州衣裳街上有条竹安巷,巷内有座旧宅清澜堂,大门口耸立着一对破损的石雕,残留狮子戏球的印痕,屋内的门窗镶嵌着飞禽走兽的木雕。虽然旧宅已陈旧破落,但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我的童年就在清澜堂度过。

  听祖母说,原先这里是户赵姓老宅,祖上做过大官,后来败落了,只留下这处宅院。住在西厢房的婆婆是赵家的后人,守护旧宅已好几十年。我见她总是忧郁地坐在竹椅上,望着天井里那棵枯黄的枇杷树发呆。在我的记忆中婆婆从未笑过。有一年夏天,从北京来了一对母子,母亲讲一口沪语,儿子则是一口京腔。这段时间是婆婆最开心的日子。她亲切地管那男孩叫庆庆。庆庆比我大两岁,他沉默寡言,从不主动搭话。记得我俩相识是在摘枇杷的那天。这一年,天井里那棵枯死的枇杷树奇迹般地复活了,树上挂满了果实。有一天,婆婆把我和庆庆叫到堂前,虔诚地点了三炷香。教我们双手合十,面朝大厅,磕头三拜。然后我们爬上枇杷树,用剪刀把一串串枇杷剪下,扔进婆婆的竹筐里,婆婆开心地笑了。她对我们说,这是老祖宗赐给你们福果,吃了会保佑你们平平安安。不久,庆庆他们就走了,我和婆婆送他们到船码头,婆婆伤心地哭了。

  许多年过去了,婆婆和祖母都已去世,年幼时对老宅的那种感觉也渐渐淡去。前些年,我回湖州祭祖,当我重回竹安巷时,惊诧地发现,童年的竹安巷已荡然无存。老宅已被拆除,旧址上盖起了一排排貌似明清时代的仿古建筑。当年居住的清澜堂大门口悬挂着“赵景贤故居”的横匾。

  回到上海,在档案馆我查阅了《清史稿》和《湖州府志》,方才得知,我童年居住的竹安巷有过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清代著名的“湖州保卫战”就在竹安巷清澜堂发起。宅主赵景贤率领湖州民团守城两年有余,最终弹尽粮绝被太平军攻克。湖州攻陷后,赵景贤惨遭杀害,赵氏家族也遭血洗,幸存者寥寥。虽惨遭不幸,但赵家仍香火不断,繁衍生息。近百年来赵氏后人英才辈出,群星荟萃。其中便有“两弹一星”功勋赵九章;著名版画家赵延年;还有著名诗人赵振开,笔名北岛,我国朦胧诗的杰出代表之一,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他著名诗作《回答》中的名句。不久前,当我读到北岛的散文《父亲》时,我惊讶地发现他的小名叫庆庆。难道北岛就是我儿时邂逅的庆庆?我知道夏智定与北岛相交甚深,几次想托他问候北岛,但转念一想又作罢,还是留住记忆深处那份念想。竹安巷清澜堂是诗人北岛的祖居,也是我儿时居住的老宅,这不仅是一种巧合,而且是一份珍藏的缘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5夏令热线
   第A08版:一寸山河一寸血·常德会战
   第A09版:一寸山河一寸血·常德会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8版:专版
角落里的女孩
北岛与清澜堂
一朵云
有感于“圆珠笔芯不出油”
都市男女
扫一扫
今宵灯谜
葡萄架下大同缘
花粉儿香,花蜜儿甜
纯真的白衬衫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北岛与清澜堂 2015-08-10 2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