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中学的校园里,曾有一座葡萄架,她是大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早上,她陪伴着学生晨读的身影;午间,她聆听着师生休憩的笑语;夕阳里,她留下大同人长长的倩影……春华秋实,寒来暑去,这葡萄架见证着多少大同学生的成长故事……后校舍改建,葡萄架被拆除了,但她一直在我心中。
我与大同结缘始于这座葡萄架。29年前,我被借调到区教育局工作,教育局在大同中学的对面。9月初的一天,我去局里报到,椅子还未坐热,人事科长急匆匆地对我说:“小盛啊,大同中学有一位语文老师病了,你去救救急吧?”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他又说:“大同校长现在就在葡萄架下等你呢!”就这样,我走进了大同,来到葡萄架绿荫下。
葡萄树绿叶蓬勃,藤蔓缠绕,葡萄花平淡无奇,既不香,也不艳,以至很多人不知道葡萄花长什么样子。而我却喜欢这平凡朴实的葡萄树。大同副校长俞柏寒见到我就说:“小盛,我校不用坐班,你家孩子小,上完课,备课、批改作业等都可带回家的。”就这样,我成为大同的借任老师。
在大同的日子里,我几乎每日经过葡萄架,有时还会驻足观赏,我想我应该像她那样,做一个脚踏实地、平凡有为的教师。忙碌而充实的几个月很快过去了,突然有老师通知我到校长室去。怎么啦?我有点纳闷。王孟斑校长见到我一脸微笑,他希望我能留下来。后来一纸调令,让我正式成了大同人。
在大同中学, 我经历了前后两个8年。
首个8年,大同的教学研究气氛影响着我,尤其是优秀教师钱蓉芬,她指导我怎么上课,教我如何做人。后来我才知道,当初我就是来代她的课的。之后,我俩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后来因工作需要我离开大同。2007年春天,区委书记钱景林找我谈话,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大同是黄浦的窗口,是黄浦的一张名片,相信你能挑起这副担子。”让我没想到的是,离开大同12年又会回来,但大同早已旧貌换新颜,我所熟悉喜爱的葡萄架也已不见踪影。
现在的大同有一支优秀的团队,与团队的同仁朝夕相处,创新发展,虽说辛苦,但很幸福。大同是一所百年名校,如何传承优秀文化,如何开阔学生眼界,如何办出学校特色,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人生就像一棵葡萄树,将艰辛苦难深深地埋在地下,把美好希望拧在一起攀向天空,让甜蜜硕果挂满枝头……大同的葡萄架虽已不复存在, 但她依旧在我心中——寄托着大同情缘,象征着大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