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从新疆归来,发下毒誓:再也不吃羊肉了!
一问之下,方知不是因为味道不好,而是在新疆天天羊肉,顿顿羊肉,吃得有点厌了。
这是可能的。再好的东西,天天吃,顿顿吃,倒了胃口也算正常。如果那位朋友顿顿吃的是手抓羊肉,换作我,难保不会照样“厌”掉。可是,如果是烤羊肉串呢?他还会发这种“毒誓”吗?至少在我这里,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
我在北部新疆旅行时,也是天天羊肉,顿顿羊肉,吃厌不至于,不吃也罢的心态是有的。但我必须把手抓羊肉或各种炒羊肉片、羊杂,和羊肉串区分开来。吃羊肉串,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欲罢不能。吃了一串不过瘾,再来一串;吃得还不够,那就再来一串……其实,每一次,都是不到位的。有一次,我甚至提议:手抓羊肉就不要了,全部来羊肉串吧。
这里,插说一桩旧事。
大概是2002年的时候,内蒙古草原兴发食品有限公司在成立十周年之际,邀请一些客户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公司参观、体验。那天晚上,主人摆了很多桌酒席招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说实在话,虽然菜肴丰盛,由于烹调水平不高,或者说菜肴烧得不对我们的胃口,尤其是公司最拿得出手的羊肉,竟然不见踪影,我们吃得都很保守。带队的一位为此还劝道:“多吃点啊,这个地方晚上商店关得早,不吃饱的话,半夜饿了肚子可没地方找吃的!”被他这么一撺掇,想想有道理,大家便吃得有些拼命了。
酒足饭饱,拍拍屁股要走,突然就有公司的工作人员来通知:“别跑散哦,待会儿要到公司的一个休闲度假园区参加一个联欢活动。”
一走进这个园区,发现之前吃的那顿晚餐,上当了。只见园区里摆了几十台烧烤炉,边上放着一箱箱优质羊肉串、各种作料以及一个个大西瓜。这下把我看傻了:早知如此,刚才何必吃那么多?那么好、那么多的羊肉串,怎可放弃?大家拼命吃。为了防止撑坏了肚子,我们还非常注意把握节奏……如果说哪次吃羊肉串吃得爽,那就是这次了;如果说哪次吃羊肉串吃得不够尽兴,那也就是这次了——非不为也,不能为也。
从此,就落下了一个“毛病”:总是发宏愿要吃它(羊肉串)个畅,但总是“浅尝辄止”,三四串后就“鸣金收兵”了。
1986年,陈佩斯、朱时茂在央视春晚表演《羊肉串》,正是羊肉串风靡全国的时候,否则也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在这之前的十年、二十年,羊肉串从没有那时(1986),甚至现在那么普遍。我曾听一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了很长年头的老知青说,他们那时在新疆,食物紧缺,但羊肉串倒是吃得最多、最能慰抚人心的食品。他对上海人吃羊肉串的做派表示了“不屑”:你们一串一串地吃,那哪成啊,我们吃起来是一把一把的,一叫就是十串、二十串!“不过,我们大吃羊肉串的时候,一两元钱可以买一二十串呢!”
没错。我记得二三十年前,一串羊肉串,也就花费一元钱;在中小学门口卖的羊肉串更便宜,只需五毛钱,当然质量也很成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上海羊肉串的价格,维持在两元或两元以上一点。
自从爆出羊肉串出现“猫腻”之后,我再也没有兴致“染指”它了。
事实上,对于羊肉串质和量的把握十分困难。比如同样一串,有的块头大,有的块头小;有的粒数多,有的粒数少;有的纯精的唱主角,有的油肥的唱主角;有的用好的部位,有的用差的部位;有的用羊肉,有的用牛肉,甚至……
这次在北疆吃羊肉串,最惬意的是,毫不担心吃到嘴里的羊肉串是不是真羊肉,其中一个官冕堂皇的理由是那里的肉类产品当中,羊肉算是相对便宜的。谁会拿贵的东西来冒充廉的东西呢?不过,质量好坏仍然是有讲究的。比如同行的老钱对最后一晚在布尔津县城一家小餐馆里的羊肉串赞不绝口,显然,他与之前品尝到的羊肉串有了比较。可是,就是这家小餐馆里的羊肉串卖得最贵,十元钱一串,是乌鲁木齐机场边一家五星级宾馆里卖的羊肉串的价格的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