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厅2015-2016音乐季开幕系列演出中,两场由小提琴家施洛莫·敏茨带来的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以下简称“小无”)音乐会,就其曲目而言价值非同一般。如果没有记错,这还是这部杰作首次以全集形式在大陆公演。
巴赫的“小无”,堪称弦乐艺术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不仅前无古人,至今它的地位仍无可替代。聆听过去一百年中诸多小提琴名家对这部作品的诠释,不难发现这些录音在反映他们各不相同的个性和品味的同时,也折射出这部作品的演奏风格在时代的变迁中所发生的变化。
这其中,阿瑟·格吕米欧与内森·米尔斯坦的版本为我所首选。两位大师如出一辙的专注艺术、淡泊名利的风范,让他们弓弦下的巴赫意蕴深远。在我看来,他们录制的“小无”,既代表着各自演奏艺术的巅峰,也是两人为后世的同行们留下的演奏这些作品的珍贵典范。
纯净的音色、完美的句法、真实的细节,这些特点使格吕米欧诠释的巴赫“小无”久负盛名。不过对我而言,之所以视其为最爱,还因演奏中那份不可多得的情感表现。在巴赫的这些作品中,既有庄严、宏伟的音乐形象,亦不乏乐观而充实的世俗情趣,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份“情”常被一些演奏者所忽视,从而使音乐失去了生动的一面。格吕米欧显然意识到这点,他稍稍加快柔板、广板、萨拉班德等的速度,以此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感。而通常被演奏得较快的急板、快板、基格等,他又作稍慢的处理,呈现出优雅的气质。如此富有人情味的演奏,常常吸引我连续听完全部六首作品而丝毫不觉沉闷。
上世纪50与70年代,米尔斯坦曾两度录制巴赫“小无”全集,两者可谓各有千秋,在一些方面又形成很好的互补。第一次录音,演奏速度更快些,整体也呈现出更活泼的风格;第二次则增强了即兴的性质,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即兴”特征从未自巴赫的音乐中消失。同时,两个版本中那清晰的声部和线条,以及对音准恰到好处的处理,都体现出他为同行们所钦佩的璀璨技艺和深厚修养。尤其在音准方面,一些听似极细微的差别,却让整体效果产生很大的变化,如“恰空”,听来就不似格吕米欧般有“硬”的倾向。
回眸唱片中的巴赫“小无”,也会发现好些演奏者间有着师生情谊。比较两者的录音,在一些版本中不难看出老师从演奏风格以及对作品的理性分析等方面给学生带去的影响。不过也有一些个性强烈的师生却又如两条平行的直线,在这一领域各显所长。以演奏巴赫作品著称的乔治·埃内斯库与他的高足耶胡迪·梅纽因无疑属于后者。
当很多演奏家仍习惯于以节选形式在独奏会中演奏巴赫的“小无”时,埃内斯库已因完整演奏《d小调第二组曲》而受到听众的盛赞。由于对巴赫许多声乐作品的熟稔,让他在演奏“小无”时总是强调这些音乐与文字间的密切联系。透过独树一帜的分句,这里的每一乐句,乃至每个音符在埃内斯库弓下都像是在倾诉一般被娓娓道来。与此同时,他的音量虽不大,音色却极富韵味,这为他的演奏增添了不少想象力。
在梅纽因一生多次录制巴赫的“小无”全集中,他对作曲家意图的敏感,以及对音乐本身所保持的谦逊态度,使他的演绎成为许多同行学习的榜样。他演奏的巴赫听来总是那般气势庞然,尤其是那丰实有力的发音,在很多时候让他奏出的和弦共鸣如管风琴般洪亮。纵观几套全集,又以他在18-20岁期间录制的第一套最为乐迷所珍视。这些录音是青春年少的梅纽因最富灵气的演奏,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显得无拘无束。那时的他,对巴赫音乐的理解更多依托一种天生的直觉,正是这份感性的共鸣,让他的这版录音如此与众不同。虽说他在以后几套的演奏中显示出更成熟的构思,遗憾的是技术终究已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