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期,我军战斗力不断提升,已具备了攻坚作战的能力。我新四军苏中军区发起的车桥战役,成为攻点打援的典型战例。
1944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意大利宣布投降,德军基本上被苏联红军驱逐出国境,败局已定。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连遭败绩,遭到中国敌后各战场军民沉重打击。“今年消灭希特勒,明年打败小日本”的口号,已响彻各抗日根据地。但是,斗争仍是艰苦的,苏中抗日根据地当面敌寇军事力量仍很强大,各分区被分割的局面还没有改变,党政机关经常处于游动状态。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迎接全国大反攻,1944年2月春节前后,苏中区在三仓河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会议经过分析比较,决定向分割了苏中一、二分区的车桥镇发起进攻,夺取这一地区的控制权。
这一战役构想,在新四军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头脑中已经酝酿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早在1943年6月,粟裕奉命去新四军军部驻地江苏盱眙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时,就对沿途地形、敌情作了实地调查,为车桥战役作准备。
车桥,是淮安城东南20余里的大镇,坐落在涧河两岸,河道上有5座桥梁,俯瞰全镇,形如“车”字,是以得名。在随后召开的车桥战役作战会议上,副师长兼副司令员叶飞详细介绍了有关车桥的敌情:守敌为日军1个小队40余人和伪军1个大队600余人,四周筑有大土围子,并筑有53座碉堡,构成绵密的交叉火力网。镇子四周围墙高达2丈,外壕宽1.5丈,壕中积水七八尺深,且与界河相通。以车桥为中心,外围还有十几个坚固的据点相拱卫,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筑垒配系。会议研究认为:攻打车桥将是一场硬仗。但是,敌人所占据点之间空隙较大,又是日军第64师团和第65师团的结合部,两部之间的协同不便,这对我军进攻是比较有利的。
据此,粟裕和叶飞决定调集5个多团的兵力,分为3个纵队,攻坚、打援并举,以1个纵队攻坚,两个纵队打援。这次战役由叶飞具体指挥。
3月5日凌晨1时50分,战斗打响了,攻城部队按预定计划出击。3旅旅长陶勇亲自指挥第2纵队,利用黑夜从日伪军外围据点之间直插车桥,以隐蔽迅猛的动作,从南北两个方向直取车桥镇两翼。两路部队迅猛越过外壕,架起云梯,爬上围墙。仅过25分钟,我第7团便突破围墙,攻入镇内,随后在炮兵大队的配合下,以数个战斗小组分散突击,逐个消灭敌人火力点。
敌人负隅顽抗,被誉为“飞将军”的6连战士陈福田,腰上别满手榴弹,背上梯子,冒着弹雨,飞身爬上碉堡顶盖,抡起十字镐,挖开窟窿,将一连串手榴弹塞进碉堡,顽抗的敌人被消灭了。战至上午9时,我军占领镇内全部街道,攻下10余座碉堡,全歼伪军1个大队,并将日军残敌压缩在核心工事内。
5日下午,淮阴、淮安、涟水等地日军(华北派遣军第65师团第72旅团山泽大队),纠合伪军共700余人,分批在淮安集结,乘汽车向车桥增援。当第一批敌人进入韩庄、芦家滩打援纵队伏击阵地时,我军突然猛烈开火,迫敌人进入我预设的地雷阵地,炸死了一批敌人,接着第二批、第三批援敌亦进入韩庄与第一批残敌会合。当晚,敌向我阻击阵地进犯。我军从敌侧背奋勇出击,与敌白刃格斗。敌伤亡惨重,向韩庄东北突围,在芦苇荡边被我切成三段,大部就歼。激战到7日拂晓,困守车桥小土围内负隅顽抗的日军也大部被解决,残部逃往淮安,叶飞指挥部队乘胜扩大战果,至13日相继收复泾口、曹甸镇等据点10余处,车桥战役胜利结束。
车桥战役是华中抗战史上对敌震动最大的一次攻势作战,共摧毁日伪军碉堡50余座,歼灭日军山泽大佐以下460余人,生俘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歼灭伪军480余人。捷报传到延安,新华社向全国播发消息,赞扬这是“以雄厚兵力”打的“大歼灭战”。
十日谈
敌后歼寇记
甄家庄“火烧野牛”,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