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战后70年反思录⑩德日篇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记者专访在沪日本留学生仓冈骏~~~
本报记者专访在沪日本留学生仓冈骏~~~
     
2015年08月2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专访在沪日本留学生仓冈骏
历史问题为何还“梗”在那里
吴宇桢
■ 二○○五年五月廿六日,在韩国首都汉城举行的庆祝仪式上,学者和出版商展示由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学者共同编写的历史书《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中、日、韩版本。当天,《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这三种版本正式在中、日、韩出版面世
  新民晚报记者 吴宇桢

  “接下来是亚洲的世纪,到中国去吧!身边好多人都这样说。于是我来了,然后发现历史问题就像一个‘梗’。当然,这并不是我所体验到的全部。”日本“90后”仓冈骏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如是说。来上海留学的第四个年头,他已经能够从两种语言的字里行间,观察中日这两个自己眼里“亚洲最重要的国家”。

  谈论过去不那么受欢迎

  战后70年这个历史节点,在25岁的仓冈看来并没有带来什么特殊的关注。不过作为战后出生的一代,他对二战那些“纠缠在一起的历史”,有自己的理解。

  有些历史在不断重复的讲述后成为鲜明的“常识”。比如广岛和长崎被原子弹改变的命运。“扔下原子弹的行为是不应该的,那是很残忍和过分的事。”仓冈说。

  有些历史的讲述则更为“艰难”。关于二战,仓冈还知道的一个“常识”是南京大屠杀。他记得当时的中学教科书上印着一句陈述句:南京事件(南京大屠杀)。这种加括号的方式让他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更为感性的记忆也许来自历史老师的讲述。他的老师去过南京,曾在课堂上语气沉重地讲述那些“骇人听闻的瞬间”。“我们知道在南京发生过这样的事,那当然是事实。但老师同时也说,关于死难人数是不是三十万人存在着争议。” 

  “谈论过去”在日本年轻人中间并不是一个那么受欢迎的话题。“因为不太有趣。不管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常常聊不下去。”仓冈这样理解广泛存在的“不关心历史”现象。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学习历史只因为将有一场“被动接受的考试”,知道“常识”就好了。“但什么是常识?为什么要知道?考试后就不会有这样的进一步思考。”

  历史对年轻人非常重要

  在他看来,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历史问题就像一个“梗”,存在并在中日关系中时有体现。2012年上海的那场抗议日本非法购岛游行,仓冈就在现场。游行者的口号和情绪让他深受触动:历史交织现实,远未成为过去。他想“日本曾侵略过中国是根本原因”,但同时感到困惑,“为什么过去那么长时间,这个‘梗’还横在两国中间?”

  正在攻读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的他,来到中国后渐渐重视历史学习。为了解开自己的困惑,他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书看,也悉心关注社交网络上的有关讨论。“历史,其实对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很重要。” 

  重视历史有“情怀的一面”。“战争就是破坏,引发战争的理由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原因。”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从历史中寻找渊源。要阻止战争发生,必须学习历史。更为现实的考虑则是,仓冈觉得与其单纯把中国看作一个威胁,不如承认那是一个“机会”。他在上海交了不少日本朋友,有游戏设计师、花店老板和餐厅厨师等等。行业不尽相同,不过他觉得他们都看到了一个与日本媒体报道中“不太相同的中国”:这里有美食,有市场,更有工作机会。而要抓住中国这个机会,必须了解中国人关心的东西,比如对历史的情结。

  他觉得,也许双方都有需要补课的地方。“日本需要补习的一课是,应该意识到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现在日本要单打独斗地发展,已经不可能了吧?日本的生活已经跟中国密不可分。”正视并帮助中国发展,也将为日本带来转型机遇。而另一方面,在他看来,许多日本人也希望:除了一个“历史的日本”,一个“当代的日本”也需要被中国人看见。比如,日本对华ODA也应该被视为一种改善双边关系的努力。

  来中国发现“不一样世界”

  “在日本,通过媒体报道和亲友讲述,我知道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事。来到了中国,才发现这里处处存在着‘不一样的世界’。”仓冈说,“正确地传递相互认知非常重要。交流一旦减少,就容易产生误会。”

  尽管历史这个“梗”仍然存在,仓冈说,民间交流是柔软的,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这样的“柔软”正在穿越坚硬的“冰层”。他清晰地把中日关系分为两个层次,官方的和民间的。在民间交流层面,“每一个个体,恰恰是中日关系纽带上的一部分”。

  “玩游戏,是一种可以跨越语言和距离障碍的交流方式。一起玩游戏,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有了碰撞交流的可能性。”仓冈眼里闪烁着某种光亮,他常常组织朋友玩桌游,“ 如果大家一起来玩游戏,马上就能变成朋友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新民俱乐部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战后70年反思录⑩德日篇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大虹桥专刊
   第A28版:新虹街道/大虹桥
   第A29版:大虹桥/新虹街道
   第A30版:新动态/大虹桥
   第A31版:互动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商界
   第B04版:青浦/生态上海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2版:家装专版
   第B13版:好吃周刊
   第B14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6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7版:好吃周刊/美食地图
   第B18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9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20版:专版
欧洲和解进程远没有结束
历史问题为何还“梗”在那里
新民晚报战后70年反思录⑩德日篇A15历史问题为何还“梗”在那里 2015-08-27 2 2015年08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