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书已不是单一的模样,读书也就拗不出固定的造型了。拿着一本传统的纸质书来读,自然叫读书;捧着电子阅读器看电子版的书,当然也叫读书;抱着手机读下载的书更是读书。书的载体的变化,反作用于读书人的力量,便是可以更便捷地读书,不论时间地点,不讲腔调造型,只要你想读书。
每个人读书的目的多种多样,选书的路径也大有不同。自己觉得,唯有读闲书是读书中最为安静舒适。所谓闲书,就是你读的那些书一不是当饭吃的;二不是当手册用的;三不是为虚荣作谈资的。不拿来干什么用的书还读它干嘛?打发和书中文字相互信赖、相互依偎着的时光,慢慢对照出自己的性情和趣味,以闲心读闲书,这样不是很好吗?
读书这件事情,到头来每个读书人都会明白: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找什么样的书来读。与另一些“自己”的相遇,大致是人与书的互动中,在清寂中所找到的不孤寂的滋味。
读书法很多,跟着畅销书排行榜读书,大致是比较风派的读书法,也是懒人的被动读书之法。这跟追新款手机,新款眼镜,新款包包的人可以握握小手吧?说来也没有什么不好,世间的书放在哪里都是寂寞的,有人专门引见,让书出来见见人,书总归是高兴的。
也有跟着书评人读书的。但我对那种一口气推荐给别人两位数的新书目的书评人是持怀疑态度的。书评人大致现在算一种职业了,有朋友嘲笑说,这职业跟股评师差不多的。这说法稍微有点刻薄,毕竟书评人推荐的是书,不是菜场里的鸡毛菜,然后再送你葱。
自己虽读书不多,可也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读。新书榜单瞄瞄;书评人的文章也偶尔看看,瞧下有些啥书被放在油锅里猛火煎炸着。但自己知道,动心的书,总是要靠自己的判断来买,来读的。
心里安静的时候读新知的书,心里不安静的时候读旧知的书,睡前读点书法中的法帖,大致是自己的读书习惯。这些闲书静心、安神,大致是每天精神上的安眠药,可以让自己能呼呼大睡。
喜欢纸质的书胜过电子书,这是我这个年龄的读书人的阅读习惯。尽管自己的工作与网络、和电子书紧密相连,但自己清楚,那只是工作。喜欢纸质书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是,可以从喜欢的书中的小字注解或者注释里,找到可能与自己成为知音的作者的书。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真不是那种庄重地读书中正文文字,更重要的,要去读读正文后面的那些注解或者注释小字,那是读书人的另一片天地。
正如你知道的,鲁迅先生就很会利用注解或者注释,他觉得不屑于放在正文里来骂骂的人和事儿,仅用注解或者注释骂骂就好了。
读书的心态,该是风吹书页的心态。——翻到哪页读哪页。不一定在乎如何才能更系统地读。对小人物来说,不失为一种方式。
明日请看一本杂志见证了一段持续了三十年的跨国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