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博物馆联合制作的文化专题《动画往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动画》在电视荧屏开播。短短25集节目,收视率居然逼平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一时间,沪上满城尽是卡通迷。
我到电影博物馆去录制了《舒克和贝塔》与《小兔淘淘》两期节目。70后制片人李晓让我和沪上闻名的新闻主播何婕、臧熹、夏磊、周瑜搭档。我们在共同哼唱流传了快30年的“舒克舒克、贝塔贝塔”歌声中开始了对话。交谈一开始,我就发现这几个70、80后主持人对我们的动画片异常熟悉,对细节的描述简直如数家珍,而且充满感情。臧熹说,当年看完片子,他就想当舒克那样的飞行员;夏磊是昆明人,春城以前不下雪,但是那一年下雪了,满城小朋友堆的都是雪孩子模样的雪人……动画片真的曾经给他们的童年带去无限的快乐。我反而被主持人们打动了,觉得自己能和当年的动画粉丝一起回忆与分享往事是多么的美好温馨啊!我们一下就成为了没有年龄距离的朋友。
在这个微信的时代,我选择在录像结束后就把照片发到朋友圈里,不料这下可热闹了,国内的亲友、学生纷纷点赞,不一会儿就刷屏了。远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的朋友也留下了火热的话语:“为中国动画加油”、“我们的童年因为美影厂的作品而温馨”、“姚老师,什么时候播出啊,如果来不及适时收看,我可以回放”、“我就是葫芦娃,我就是孙悟空、我就是舒克贝塔”……
待到节目播出,更是让我大感意外,我87岁的岳母看完节目给我打来电话,老人家没有多说话,只是一个劲地在电话里笑啊笑啊笑;84岁旅居悉尼的著名诗人冰夫发来邮件,他在那里居然看到了,说《动画往事》让他回忆起我们一起创作《蝴蝶泉》的日子……最令我感动的是,那天,小区的保安突然向我敬礼:“原来你是拍动画片的?谢谢啊!”而最让我惊诧的是在轨交二号线陆家嘴出口处,有两个女孩对我指点着笑,我有点莫名。她俩走上前,羞赧地问:您就是《动画往事》里的姚老师吧?我点头,她俩激动地让我签名留念……做了几十年从不露脸的动画片编剧,这一回,又一次深深感受到好的作品所拥有的无法估量的价值,而真心、诚心的作品绝对会深入人心啊!
上海是中国动画的摇篮,九十年前,万氏兄弟在亭子间里,以年轻人的激情点燃了卡通之梦。一部中国动画史,几乎就是美影厂的厂史。
今天,中国动画正处在走出低谷、迈向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追寻这些往事,一定会激起动画新军的激情,希望牢记美影厂这句座右铭似的话语:不重复自己,不模仿别人。中国动画的明天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