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幼儿园生活过得太愉快了,一上小学显然反差太大,有一段时间天天早上念叨“不想上学”。记得我家小东西开学第一关就是——守规矩。每天五六节课,都要端正笔挺地坐着,盯着老师,还不能显得萎靡不振。有几次,老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向我告状:“这么聪明的脑瓜,可惜人往那里一坐,不知想什么去了,不听讲。”老师还常常生动地摆出一个造型,还原了儿子懒洋洋的样子。当我问到儿子,他还要争辩两句:“老师说的,我都听到了。”
小东西的第二关——做作业。老师们很辛苦,作业也不少,连写带读带默,多的时候有八九上十样。如果不是心理还有点强大,不哭死才怪!现在一个班的孩子,捞一把,全是学前补课的,许多从幼儿园中班就开始补。我们还真的就完全没补过,这就是所谓“零基础”,课堂知识的零基础,以及课堂节奏的零基础,好在他喜欢看书,一年级的识字量储备相当于一般孩子三四年级。一开始做作业要拖好几个小时,拼音写得那个累啊,而且还不会读长的英语句子。到9月中旬,一篇英语课文,句子骤然变多,记得是介绍某人是某人的朋友,是胖还是瘦,高还是矮,会画画还是写字,儿子回家不会读,我又不在家,他急得哭,那时还不懂得下载苹果APP来学。我不在家时,他曾经通过发微信语音来问我:“妈妈,o-r-a-n-g-e怎么读?”我就语音回给他。那种艰难的岁月终于过去了!很快,儿子就会像模像样地安排作业的顺序,统计时间。
小东西的第三关——平衡“好动”与跟人相处的关系。男孩好动,可学校为了安全,课间不允许去操场,只能在教室内外、走廊上,不能乱跑。我自己是心理咨询师,曾经有个一年级小男孩在咨询时告诉我,他自创了一种玩乐方式,就是“在走廊上,贴着墙根,原地高抬腿跑”!而我儿子一开始当然也是在摸索。男孩之间打打闹闹,有时是玩,有时发狠,然后跑去向老师告状,老师会再找家长,我被找过很多很多次。每次我跟孩子单独在一起,就会“追根溯源”,重点是帮他找到与他人相处的好方式,既能玩,又不惹来麻烦。儿子有一段时间看了《少年特战队》的书之后,在班里首创了“特战队”,还拉了十几个兵马,结果他们班的男生女生接着成立了许多支“特战队”,鼎盛时期,几乎每两人组织一队!这样的队伍之间,若有争斗,一般都有一定规矩,避免玩得太凶,被人告发。不过,到底是孩子,把握“度”可没那么容易,老师们看到孩子们那么疯,总不是好事,很快,所有“特战队”都被解散了。在这个前前后后的历练中,儿子摸索到不少“管理”的技巧,比如,如何奖励,如何惩罚,如何给予晋升,如何制定规则,如何聚拢人心,如何避免伤人……这是一个男孩“社会化训练”的绝好时期,与此同时,儿子在家附近的小区里,也陆陆续续交了很多朋友。
看我现在说得那么轻松,那是因为——儿子今年9月开学,升三年级了!从一个调皮捣蛋、主意多多的伤脑筋儿郎,经历了守规矩、做作业、“带队伍”的洗礼,成长为今天虎头虎脑、彬彬有礼的小学生,我要告诉那些孩子刚上一年级的父母:熬过半年,一切都会变好!
十日谈
新生入学季
明日请看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应该如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