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上海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18.71%,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一名,超过了美国上世纪末水平。全国范围看,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增长较快,2015年全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6.2%,比2010年的3.27%提高近90%。上海市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名列全国第一(北京、天津分别列第二、第三),反映了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历史传统的丰富积淀,体现了上海市民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
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明确,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要求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具有一定的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根据我国制定的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及测试体系,公民科学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生活、科学劳动、参与公共事务、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四个方面的能力。综合而言,公民科学素质不仅是指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了解科技发展信息,更重要的是培养形成科学的精神理念,能够用科学的眼光和态度分析问题,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解决问题,通过科学的渠道、组织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政治生活。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传播的发达,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甚少的“文盲”越来越少,但严重欠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科盲”并不少见。给“文盲”扫盲相对容易,给“科盲”扫盲则十分困难,一些受过良好教育、文化水平颇高的人,由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上存在“短板”,反而更容易陷入愚昧迷信、偏执盲从的泥潭。
一个人具备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就能培养自己更多的客观与理性,更加勇于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事务,依法行使作为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个时候,公民的科学素质就扩大成为公民素质的核心内容,推动、保障公民科学素质大力发展和大幅增长,就成为加强公民素质建设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还不平衡,不但在城乡差距之间和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科学素质结构方面,也存在着“重知识轻精神、重技术轻方法”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均衡的“科学素质观”,既要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也要努力营造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开拓创新的社会政治氛围,不断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并将之转化为公民素质优势,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素质和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