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石渠宝笈特展”,清晨甫一开门,文质彬彬的观众便向武英殿、延禧宫发足狂奔,这一幕最近被更有序的网上预约及现场发号取代;正午骄阳胜火,逶迤长蛇阵六七个小时的守候,只为了向《伯远帖》、向《游春图》或《清明上河图》张望致敬;入夜,观者仍徘徊不舍离开……
在这个手指轻点便能与全球顶级艺术品谋面的时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到故宫一亲国宝芳泽呢?看那卷轴铺陈,墨迹淋漓,更有连绵的后人品鉴、续题诗文,合璧来看,面前的山水、人物、钤印一一活了起来。何况是和古书画典藏宝典《石渠宝笈》著录的多达283件清宫书画珍品呼吸相闻、气息相通。这是《石渠宝笈》辑成200年后的首次集体亮相,只冲这一点,沉迷书画的今人,就比200年间的同道幸运多矣。
不为求温饱,不为谋功利,只为了与先人遗泽心魂相守,北京故宫烈日下的这个曲折而静默的队形,即便放眼全球,对文化艺术如此渴慕的情形,也属罕见。
感谢故宫在院庆90周年之际推出的这个特展,更感谢故宫人为这个特展筹谋的苦心孤诣和辛苦奉献。故宫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因为不忍,而把闭馆时间一推再推。唯有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敬畏,才能催生出这样的特展、这样的温馨场景。要让更多的文化珍存活起来,需要更多的敬畏与苦心孤诣。唯其如此,中华文明的薪火方能传之久远。(李泓冰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