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享各种内容到朋友圈的时候,人人应该都是希望收获“多多益善”的“赞”和正面评论的吧。不过,有时候真心想与人分享的原创观点、灵感之类自认为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正能量的内容,获赞情况却凄凄惨惨,远不如一张经过美图的心机自拍。什么意义、价值、正能量似乎都比不过“颜”的号召力,无奈啊……
有人说,微信的朋友圈完全体现了社交单向度的特点。所谓单向度就是说只有肯定,没有否定或者批判。人们在朋友圈里期待着各种好友的点赞或肯定,相对来说在“圈”里也很少对别人的原创发出否定的评价,没有谁会傻乎乎让更多人有机会围观自己的计较或是攻击不同的立场。
所以“圈”里一眼望去的和谐,似乎真的勾勒了一个单向度的空间。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里阐明观点: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统治已取代了政治统治,对抗、矛盾已经或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合与同化的趋势。他认为社会正在失去双面性,而变成一个只有肯定、没有对抗的单向度空间,人们的日常思维也将趋向一个维度、一个色调、一种声音,而丧失了具有创造性社会批判功能的那个向度。
微信、微博的点赞来自Facebook,这种只有“like”(喜欢)按钮的单一布局鼓励用户在社交平台上通过慷慨表达喜欢来实现一种互动,久而久之形成了“只会点赞”的习惯。曾有评论说Facebook最不可能做的事情就是推出“踩”的功能,不过现在这个评论将被打破。几天前,扎克伯格宣布,“dislike”(不喜欢)按钮即将推出,让用户在“不是每时每刻都是好时刻”的时候表达同理心。此举一出,忧声一片。大家开始担心,当“踩”的按钮出现,是否会有更多网络霸凌发生,就像一片嘘声带动更多负面情绪的时候,被评论的人是否会受到更多不公平的指责,是否能承受来自负面评价的压力。
“踩钮”的措辞尚未被确定,据说可能是sad(忧伤)或sorry(同情)。无论是什么,这个即将打破社交单向度的按钮和它的威力都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