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时政·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从零起步,上海马戏学校新疆班“订单式”培养——~~~
从零起步,上海马戏学校新疆班“订单式”培养——~~~
从零起步,上海马戏学校新疆班“订单式”培养——~~~
从零起步,上海马戏学校新疆班“订单式”培养——~~~
     
2015年10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零起步,上海马戏学校新疆班“订单式”培养——
45朵杂技“蓓蕾”初放
马丹
  5年前,为了解决新疆高素质杂技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等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托上海马戏学校,为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订单式”培养人才。5年后,献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一台名为“阳光·梦”的特殊汇报演出近日在乌鲁木齐、北屯、克拉玛依等地巡演,45名上海马戏学校新疆班学生首次在家乡亮相,杂技“蓓蕾”初“绽放”。

  上海马戏学校新疆班是上海教育援疆的重要项目之一,新疆学生将在上海度过7年学习生活。经过5年的专业训练,他们已具备了一个杂技演员表演的基础,多个节目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巡演中的《踏板蹬人》节目曾经荣获2014年全国杂技比赛特别奖。

  个性教学挖掘潜能

  “我叫萨达木,原来是个顶功演员。可是在2011年一次训练中,我的左手不幸受了伤。手臂,对一个顶功演员来说是多么重要呀!我的心在默默流泪。”多媒体杂技报告剧《阳光·梦》中,17岁的萨达木·苏来曼说。这个浓眉大眼的阳光男孩遭遇了人生阴霾不得不放弃已苦练一年多的顶功。而马戏学校这时破例为他开了对手臂力量要求不高的弹球杂技课程。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萨达木一有空就对着视频琢磨和勤练,凭着悟性他2年时间就能独立完成一档节目。

  像萨达木这样的“破例教学”在马戏学校新疆班并不少见。校长俞亦纲说,手技是“出手活”,难度较高,容易失误,一般是要杂技基本功达标才能练的技能,但是像萨达木这样的孩子等到他基本功达标再练就晚了。“我们希望通过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让每个新疆孩子都能有更合适的发展。”

  衣食住行细微照顾

  45名新疆班学生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13岁,其中维吾尔族学生有40人。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5年里,没少哭鼻子。为此,上海马戏学校从语言、习俗、饮食、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每月都办集体生日会;孩子生病,老师日夜陪护;定期组织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感受上海城市文化。为了让他们吃得惯,特聘了维吾尔族厨师。春秋出游,老师在准备食品时还会特意关注是否标有清真标志。16岁的阿比达出身于新疆的杂技世家,父亲是新疆著名高空走绳演员、被誉为“中国高空王子”的阿迪力。“父亲是杂技演员,深知杂技之苦,因此,家里一开始并不同意我来上海。这5年来,我确实曾因想家和辛苦哭过,也曾在训练中扭伤过脖子,但上海老师像父母一样的细心照顾,学校已成为我第二个家。”阿比达说。

  实训经历帮助成材

  经过5年的专业训练,大多数新疆班学生从零基础到具备了杂技演员的基本条件。“新疆班学生是‘订单式’培养,但上海市教委每年还有几十万元的专项拨款。”俞亦纲说。

  “今年年初,我们就开始策划这场演出。既是为了汇报学习成果,更是为了让学生们从基本功训练转入节目编排和表演的实训阶段。”俞亦纲说,传统的杂技教学只关注技能训练,但舞台表演实训能让这批学生在2年后作为成熟的杂技演员回疆。据介绍,目前,新疆班学生的跳板蹬人、抖杠等杂技技能已有了专业团队水准,而他们心中还有一个杂技“奥林匹克梦”——去蒙特卡洛参加国际杂技比赛,拿回代表最高荣誉的金小丑奖。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上海新闻
   第04版:上海新闻
   第05版:文体新闻
   第06版:夜光杯
   第07版:夜光杯
   第08版:连载
火树银花不夜天
想办法让农作物顶住“灭顶之灾”
45朵杂技“蓓蕾”初放
旅游景点舒适度明显提升
新民晚报时政·要闻0245朵杂技“蓓蕾”初放 2015-10-04 2 2015年10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