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进展居国内前列。今年以来,上海成功申报“国际智能制造专项”的项目多达9个,居全国之首;本市还有3个项目列入工信部“2015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在前不久举办的“智能制造沙龙”上,专家普遍认为,作为国内发展智能制造最合适的地区,上海能否在该领域实现突破,将是“十三五”产业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认为,“十三五”期间上海制造业需要成功迈过第三道坎,20世纪80年代上海成功迈过了轻工业发展的第一道坎,20世纪90年代又成功迈过了重化工业发展的第二道坎,今天面临的第三道坎对上海发展至关重要,需要改变把发展服务经济等同于发展服务业的认识偏差,依托上海郊区发展制造业的独特优势,克服商务成本和人力成本方面的制约。
“智能制造是上海迈过第三道坎的重要选择,上海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智能制造应该成为上海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我们的制造业还具有一定优势;同时,智能制造也是绿色经济、精密加工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王战认为,首先要注重项目导向,推动智能制造与汽车、装备等相关产业领域的整合;自主研发和引进创新并重,发挥上海利用外资的开放优势;注重把握商机,通过国际并购把握一些战略性的机遇。
“有些人以为智能制造就是增加几台数控机床、几台机器人,建立几个数字空间就行了,这是一种误解。核心应该是人、设备、物理产品等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要建成一个标准体系。有些企业买了大量的标准、软件、装备,其实都是信息主导、设备主导,没有达到互联互通的概念,而且适得其反造成了浪费。”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院长徐洪海认为,推动智能制造要加快形成标准体系。政府不仅仅支持一个产品的开发,做一个平台的建设更加重要。上海应该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有话语权,应该抢占高地。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