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昨发布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临港行动方案~~~
上海昨发布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临港行动方案~~~
上海昨发布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临港行动方案~~~
上海昨发布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临港行动方案~~~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昨发布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临港行动方案
“24条”助临港打造国际智造中心
叶薇
  “一核三区” 打造“智造中心”

  机器人除了变得更加灵活、聪明,还学会了与人合作;一条流水线上生产的东西可以各不相同;一家工厂里的所有设备都能组网……这都是智能制造的现实图景。

  “它不是某个产品或某条生产线,而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在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看来,临港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代表上海,在全国率先建成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和应用示范基地。

  在政策蓝图下,临港国际智造中心将有“一核三区”的空间格局。“一核”即南汇新城,是智能制造创新要素集聚区,以3.2平方公里创新城建设为核心,以临港软件园、张江创业工坊等载体为依托,聚焦一批创新工程和项目。“三区”是装备产业区、综合区和主产业区,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动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研发集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成为引领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主体功能区。

  优惠扶持政策

  最高奖3000万元

  临港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决心,可以从其大力度的优惠扶持政策上窥得一二。

  ——对在临港经过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具有知识产权的装备、系统和核心部件首次取得市场业绩,给予不超过首台装备销售合同金额的30%,最高3000万元的无偿资助;或者按照3%的保费率上限及实际投保年度保费的80%给予不超过3年的保费补贴。对示范应用项目中的高端智能装备及系统集成投资,按照不超过20%的比例给予扶持,最高1000万元。

  ——在临港投资的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达到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要求的,按照企业投资额的10%-30%给予扶持,最高1亿元。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工厂建设,符合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标准,按投资额的30%给予扶持,最高1000万元。支持智能装备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和并购品牌,对并购国内外高端品牌的,按合并后并购金额的10%给予补贴,最高1000万元。

  ——支持商业银行在临港设立科技支行,为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200亿元专属授信额度。设立规模为1亿元的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临港智能制造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鼓励企业开展智能装备融资租赁服务,对承租企业按租赁标的物总额的5%一次性给予扶持,最高500万元。对实现股改上市挂牌的智能制造企业,在市、区扶持基础上,另给予50万元扶持。

  搭建五大平台

  大力发展重点装备

  对于智能制造平台建设的扶持,临港也开出了“高价”,最高5000万元的补贴用于支持智能制造平台的建设——在临港建设的智能制造领域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检测检验平台、工程技术中心、工业数据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展示体验平台等,按平台投资额的10%-30%给予扶持,最高5000万元;对实际租用的办公用房、物业、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100%补贴,每年最高500万元。

  昨天下午,临港6家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签约成立,分别是机器人联盟、上海智能制造联盟、上海交大智能制造战略合作项目、阿里云工业大数据中心、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临港分中心以及德国技术中心联合会项目。

  未来临港将构建科研支撑、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数据信息、孵化转化五大平台,重点发展机器人、民用航空、数控加工、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重大装备和重点产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支持鼓励中航商发、上海电气、上海汽车、中船三井、三一集团、外高桥海工等骨干企业成为智能制造引擎企业。 

  人才“双特”2.0版

  将于明年元旦公布

  对公众最为关心的人才政策问题,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鸣波透露,临港将实施智能制造人才安居计划,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双定双限”房(限定区域和对象,限定价格和年限)、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优先用于支持智能制造人才安居临港。

  对经相关部门认定的智能制造人才,可优先享受居住证加分、缩短居转户年限和直接落户政策,为其提供在临港就医、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和优质优惠的家政服务。

  鼓励智能制造外籍高端技术人才、留学生集聚临港,先行先试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才改革试验区关于外籍人才的相关政策,规划建设高端社区、国际学校等配套设施。对领军型智能制造人才,视其个人区域经济贡献给予奖励等。

  陈鸣波说,从2012年起施行的“双特”政策(特殊政策、特殊机制),两年后评估效应认为针对性还不够。今年是双特政策的收官年,后续将在居住证加分政策、限价房、人才公寓等相关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明年元旦后将公布“双特”政策的2.0版。

  本报记者 叶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市城管执法系统双十佳风采录
   第A17版:海市城管执法系统双十佳风采录
   第A18版:专版
   第A19版:互动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3版:好吃周刊
   第B14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6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18版:美食专列/好吃周刊
   第B19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20版:资讯/市场之窗
上海“智能制造”国内领先
“24条”助临港打造国际智造中心
向科创中心进军
智造:为你个性化定制
新民晚报焦点A06“24条”助临港打造国际智造中心 2015-10-15 2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