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一款车只有一两种配置可以选择,现在,从引擎到内外装饰都可以按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在德国宝马5系的生产线上,有可能一个月生产的车都没有一模一样的,因为客户可以进行选择配置的种类高达3万种,已经完全实现了个性化定制。
这就是智能制造带来的改变。在青浦工业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晨兴希姆通”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线每套外售50万元,可一下子替换“两班倒”的32个工位。在晨兴希姆通的通讯主板检测线上,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摄像、耳麦、蓝牙、WiFi、GPS等模块都需要一一接受“体检”。工人们沿着15条检测线一字排开,用定位钳、电工镊等工具重复劳作。与他们并排的机器人线则是“三头六臂”,将不同模块有节奏地载入不同检测系统。每套机器人自动执行16种测试,相应的就是16个人工。
“智能手机中的功能在众多消费者那里只用了不足10%,这是因为目前手机只能批量生产,而且消费者的个性定制得不到技术支持。但借助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任何人都能得到一款独一无二的只适合自己用的手机。”王珂是一家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过去在传统手机制造企业担任高管十余年。他认为,让消费者与制造企业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甚至为零,真正实现C2M(顾客对工厂)的个性化、定制化制造,是制造企业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发力方向。未来,消费者可将定制化需求通过互联网,直接将订单发到工厂。
“消费者愿意为智能制造买单。”一家生产智能机器人的企业负责人林晓君深有感触地说,他们研发的一款利用动态平衡原理控制行驶的智能机器人,去年出口了1万多台,主要销往欧美国家。“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平衡车机器人市场空间很大,而我们拥有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有望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