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还会有下一个草婴吗
孙佳音
  孙佳音

  草婴先生走了。

  知道这个消息时,我在朴树演唱会的现场。音乐柔软,灯光暧昧,我多少有点不情不愿地跑出场馆,给先生的夫人、老友和后辈一一打电话。大家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大家都很难过。难过的,不仅仅是我们失去了中国唯一获得过“高尔基文学奖”的翻译大家,更是再难有人如此反复推敲、不断修改,几乎以苛求的姿态,使自己的译文忠实、准确、流畅、传神。

  打完采访电话,我站在风里,很难过,也很困惑——我们还会有下一个草婴吗?

  我的小伙伴朱绩崧是一位大学英语教师,这个高三就立志文学翻译的人,这个曾经自诩为全中国最优秀的青年文学翻译工作者的《英汉大词典》新主编却说,自己如今从不看文学翻译,也决不会给出版社再做文学翻译。据说他当年完成第一部翻译作品用了一年半,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十数小时。如今放下这般狠话,我想也许是,爱之深恨之切吧。但他纠正我说,收入太低,水平太差,“很多译本根本没办法跟原文放在一起,市场已经完全被搅乱了。”

  于是,我跟其他还在从事文学翻译的小伙伴了解了一下“市场”。约摸千字四十块到一百块不等的翻译费实在是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这还没算上冗长的出版和结款周期。也就是说,一个成熟的翻译工作者,在基本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整翻译一本二十万字的书,需要一年。顺利的话他在交稿后一年能够收到一万块钱上下的稿费。而这一万块钱,如果做同声传译只要一个小时,即便是便宜不少的商业类笔译,也最多只须十个小时。

  世界那么大,发展那么快,我们都知道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却也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行业人才流失,地位陡降。如此恶性循环已十余年。于是,翻译家协会开会的时候,大多青年翻译工作者都另有一份光鲜的职业,或在外资律师事务所高就,或是广告公司的策划总监。文学翻译只能是爱好,否则,“你知道么,我翻译的一部话剧,十年以后终于上演了,看得我老泪纵横。”听来也嘘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阳光天地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大购网专版
让孩子多玩玩,其实是教育问题
那杆秤
还会有下一个草婴吗
打击“不合理低价游”查查商业贿赂
“杀机”暗藏
曹禺先生的诤友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还会有下一个草婴吗 2015-10-27 2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