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问题催生新政
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1978年计划生育首次载入我国宪法,从2013年“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表示。
上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进入新世纪,尽管人口数量依然很大,但生育率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率不断上升、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渐成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生育率已有20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即平均每对夫妇生育至少两个孩子),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表示,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剧萎缩,同时养老负担加大。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9.4亿后开始回落。2014年降至9.3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则从2010年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总量达2.12亿人。
顾宝昌说,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有利于提高家庭抗风险能力,增加未来劳动力的供给和缓解老年扶养负担;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和经济平稳增长,焕发社会活力和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改善结构与性别比
原新分析认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首年,出生人口将现2000到2300万的小高峰,总人口数量将适当增加,十四五期间进入缓慢下降、逐步稳定,2029年到2030年达峰值14.5亿。预计政策实施后,人口更替水平将逐步达到正常的1.8左右。
原新指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于人口年龄结构有修复作用,对于人口素质提升也将起到促进作用。此外,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家庭逐步简约化,全面二孩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家庭结构,有利于家庭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子女教育。全面二孩对缓解人口老龄化也将起积极作用,到本世纪中叶可使老龄化水平降低1.5个百分点。
人口专家陈卫认为,全面二孩有利于推动出生人口性别比回归正常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男女比例的人口指标,正常范围是103至107。进入21世纪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始终在119至121的高位间徘徊。“在高生育率条件下,即使存在强烈的性别偏好,出生性别比也不会异常,因为性别偏好基本都能得到满足。”陈卫说,可以预计,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将现长期下降并回归到正常水平的趋势。
江西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吴锋刚正在做一项关于人口红利的调研,他认为,未来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不再是数量红利,而是人口素质红利。他表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是以传宗接代为主,如今国人的生育理念讲究优生优育,全面二孩有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见习记者 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