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台北。9月上旬的一天下午,原本是应邀参加“亚洲艺术双年展”的一场造势活动,不曾想,却听了一次有关“台北声音”的讲座。
那天下午,地点在台北国际艺术村。这个村很有名,可外观实在不起眼,一座不高的老式办公楼而已。走进“村门”,里面是一间一间的艺术家工作室,看入住者的模样,似乎来自世界各地,做什么的都有,人人都朝我的好奇目光微微一笑。当我看见一间类似会议室的地方挤满了人,以为这里肯定就是造势活动的会场了,立即走了过去。一位面露灿烂笑容的女生见我过来,赶忙替我拉开门,让我签到,送我一本小册子,还有一份小礼品。落座后,我才明白原来走错了地方,但又不便起身离场,就坐在那里听起来,听到最后反倒将造势活动错过了。
台上发言的一男一女,教师模样,你讲一段,我说几句,抑扬顿挫,故事和观点都很有磁性,我被吸住了。在他们看来,地域文化中有一种东西被不经意间忽视了,这就是声音。
每个区域、每个村落,其实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历史的、现实的,其中,历史的声音正在消亡,现实的声音早晚也会成为历史,而这些声音却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声音标志”。
在台北,眷村里的声音曾经是天南海北,可现在,这些声音被遗忘;台北有许多菜市场和夜市,鳞次栉比的摊位组成了自己的市声,而且每个时代具有每个时代的特点;还有音乐,艺术殿堂有艺术殿堂的音乐,广场有广场的音乐,酒吧有酒吧的音乐,街头有街头的音乐,汽车里则有广播的音乐,风格迥异。河畔、山脚、海滨、航线、码头,还有公路、铁轨两侧,也都有各自的声音,有些是噪声,有些则是大自然的声音,甚至是天籁之音。种种声音形成了地域的特色,伴随人们成长,带给人们难忘的记忆。失去了声音,记忆就谈不上完整。
声音是一张地方名片,依照台湾人的说法,叫“护照”,“文化护照”。在地方风格里,声音不可或缺,是文化名片的一道鲜明色彩。上海的城市风格,应该也有声音,这个声音是什么?北京的文化风格,声音表现在哪里?
“自古以来,声音一向都是文化表现的方式之一。”“声音传递着一时一代、一处一地的生活经验,直接而深刻地带领人们探索文化最深层的一面。”在送我的那本小册子里有这样一些话。原来,他们想从声音来体验历史与现实的美感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