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记者深入多区县,为“如何让群众基本满意”求答案——~~~
本报记者深入多区县,为“如何让群众基本满意”求答案——~~~
本报记者深入多区县,为“如何让群众基本满意”求答案——~~~
本报记者深入多区县,为“如何让群众基本满意”求答案——~~~
本报记者深入多区县,为“如何让群众基本满意”求答案——~~~
     
2015年11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深入多区县,为“如何让群众基本满意”求答案——
“1+1+1” 破难除弊动真格了
钱俊毅
■ 浦东新区合庆镇七万多平方米的违法建筑10月拆除完毕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今年,上海市民口中的热词。

  违法用地必查、违法建筑必拆、违法经营必究、违法排污必惩、违法居住必清……市委市府一道道严令掷下,让老百姓对天蓝蓝、水清清、气爽爽的明天有了份踏实的期待。

  近日,环保部启动了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战略环评,给出了三条“不可破”的铁线——空间红线、总量红线、准入红线。而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其实,面对“全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动绿色转型”这一必须“有作为”的“民心工程”,从2011年至今,上海不遗余力。但这中间仍存在着方方面面“夹缠不清”的巨大利益、仍存在着有些部门“不敢冒头”的认识误区。治理之路依旧显得艰辛漫长,治理之路依旧需要破难除弊。

  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多区县,仔仔细细做了几道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计算题,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如何让“群众感受得到”,如何让“群众基本满意”求得答案。

  “堵”与“输”都没大力道

  题一:30×4×500×12=720000(元)

  解题:这是一道“违法建筑”加“违法群租”的获利计算题:一幢违建房分隔成30间屋子,每间屋子“塞”入4人,每人每月支付500元“群租金”,一户村民年收入可达70多万元。

  题二:0.65×150000×365=35587550(元)

  解题:这是一道“违法用地”加“违法建筑”加“违法出租”的获利计算题:150亩违法用地上搭建15万平方米违法建筑,每平方米每天收取0.65元租金,一家“租地大户”年收入可达3000多万元。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2011年至2012年,上海以“堵”为主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就在这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碰了壁”。不是“按日计罚”的低门槛,对违法者来说只是“隔靴搔痒”的“毛毛雨”。

  “租地大户”们“不怕”:违法用地上的高污染企业排放黑黑的烟尘,排放臭臭的污水。环保部门开出的罚单最多10万元,等整改期过了才能再处理。就算每月挨罚,100多万元的“支出”扛得起。

  “违建村民”们“不愁”:违法建筑最多罚10万元,我多交几十万元罚款,多搭几幢房子,本全捞回来了。

  题三:20000×150=3000000(元)

  解题:一个村出租一块150亩的集体土地,每亩原始租价为每年最多2万元,一年有近300万元的收入。

  2013年至2014年,上海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采取了“输”的办法。通过把清除违法用地、违法建筑等与相关经济建设指标相挂钩的模式,给基层“输血”,调动它们的积极性,让各区县能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彻底整治脏乱差。但在一番“疾风骤雨”后,这动静渐渐小了起来。问题在于,数百万元的收入唾手可得,立刻就能投入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这“输来的血”,还得踮踮脚才能够得着。基层的“短视”,再次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放缓了前行的脚步。

  “行”与“刑”一个不能少

  题四:1+1+1=∞(无穷大)

  解题:看见了问题、找到了症结,今年,上海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甩出了“1+1+1”的“三棒子”。

  这第一棒,是“木棒”,让违法者“没脾气”。谁占了地、谁搭了违、谁排了污……没有例外、没有特殊,单位、姓名、面积等一一摸清,登记在册,向群众公示。让违法者知道政府整治的决心,打消“避过风头”的侥幸心理,明白拒绝整改的“严重后果”。“压力山大”下,违法用地只能主动清退、违法搭建只能主动自拆、违法经营只能主动关停。

  这第二棒,是“面包棒”,让执法者“有底气”。复垦还绿,农业、林业部门“输血”;拆除违建,住建部门“给力”;治理污染,环保部门“支撑”……整合各方资源,把人力、物力、财力等集中投入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上,减少基层执法的压力,减轻基层执法的包袱,让他们能轻装上阵,快马加鞭。

  这第三棒,是“铁棒”,让违法者“全泄气”。违法排污,环保部门“按日计罚”;违法搭建、违法经营、违法居住,市场监管、住建、食安监等部门一罚再罚。让所谓“扛得住”的巨大利益“入不敷出”,谁要“顶风作案”,谁就“倾家荡产”。

  除穷尽手段、严肃追究、顶格处罚外,还有着“行政处罚”与“刑事惩处”对接的这记重拳。依照法律规定,“非法占用基本农田5亩以上,其他耕地10亩以上的,可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罚了款”还要“吃官司”,任谁都不敢再触碰头顶上的“高压线”。

  “三棒子”集聚了“无穷大”的合力,执法者甩开膀子“雄赳赳”,违法者举步维艰“抖豁豁”。于是乎,上百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被拆除,6000多亩的违法用地被清退。天空渐渐清爽,河水渐渐清澈,空气渐渐清新……老百姓开始有了实在的感受。

  “量”与“速”全要加砝码

  题五:1890-1890=20(平方公里)

  74-74=1000多(亩)

  解题:这道越减越多的计算题,是市委市府为了“群众感受得到”,为了“群众基本满意”,而给自己主动加的压。浦东新区合庆镇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围从原先的1890亩,扩展到了G1501以东近20平方公里(约合30000多亩)的区域;闵行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围从原先浦江镇的120亩,扩展到了包括华漕镇等在内的1000多亩。

  其实,在刚开始梳理今年上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的“9区县11块”时,浦东新区的合庆镇、青浦区的青东农场,松江区新浜镇、车墩镇的1200多亩地块,嘉定区南翔镇新裕村沪宁城际铁路旁的310亩地块等都算是面积大、难度大的“硬骨头”。但也有些区县的基层部门因为“前怕狼后怕虎”,上报的“整治重点”实在有些“轻描淡写”:

  宝山区月浦镇友谊村的80亩地块,几家高污染企业本来就已纳入了动拆迁范围。而群众反映最强烈、被媒体屡次曝光的“五违”扎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南大路地区被“晾”在了一边;

  闵行区浦江镇的74亩地块,早就是郊野公园一期规划中的动拆迁项目;

  奉贤区庄行镇的100亩地块,自然也是动拆迁“户头”。

  ……

  换言之,这些地方压根不用“综合整治”,也会“干干净净”。

  今年9月,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在合庆镇、青东农场先后召开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会,各区县思路清了、方向明了,于是,纷纷在“扩容、提速、见效”上下足功夫。

  宝山区给出“1+1+X”的治理目标:即月浦镇+南大地区+全区再次梳理出的脏乱差区域;奉贤区则结合“大金山”的整治,也将推进范围扩大到了全区……

  除了“量”的飞跃,在“速”上也加重了砝码。各区县踩足油门,原计划涉及的“9区县11块”6700亩土地综合整治的“两年任务”全部被压缩至一年内结束,分别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一季度,最晚至明年6月完成。下一步,各区县将通过更为细致的排摸,发现一块、整治一块、消灭一块、巩固一块,解决好更多重点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拿出实实在在的整治措施,抓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整治成效。

  本报记者 钱俊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5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6版:街拍/目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2015中超盘点/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2015中超盘点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守住“天蓝水清气爽” 不得不解的三道题
“1+1+1” 破难除弊动真格了
“许浦模板”初见成效
治理“五违”没有例外
9区县11地块整治情况表
新民晚报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A05“1+1+1” 破难除弊动真格了 2015-11-01 2 2015年11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