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选手普遍年纪轻
本届大赛以“浦东,国际创客空间”为主题,吸引了全球近1300个科创团队参加。与国内选手普遍年纪较轻相比,境外选手年龄偏长,其中有不少是有一定建树的科学家,例如在硅谷、以色列等地从事新药开发的团队。他们对自己的科研实力很有自信,报名时就在询问:“我们这么多人都来上海参加决赛的话,酒店客房够住吗?”可出人意料的是,最终来到浦东决赛现场的境外团队仅有5个,大部分人没能获得评委青睐,新药开发项目更是一个都没能入选,唯一相关的是一个来自德国的远程在线医疗服务项目。
反观入围决赛的项目,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点:具有一定市场基础,市场潜力可以快速释放,短期内有望为投资人带来回报。例如,在美国已经有较好口碑和市场份额的可能穿戴智能交通工具“火箭鞋”,以及桌面3D打印机、猎头平台、半导体制造、宠物管家APP等产品和服务。即使同样是医药行业项目,也多为提供基于“互联网+”概念的在线医疗服务,而不是孵化周期往往长达数年乃至十几年的自主新药研发。
一些入围项目的创意不错,例如,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发起的“挪挪车”APP,针对上海不少小区和公共场所停车泊位紧缺,司机乱停车导致交通阻塞的普遍现象,希望车主们下载这款APP后,能够通过手机推送信息,提醒堵住别人的司机主动去“挪挪车”,避免因乱停车产生纠纷和交通堵塞,营造更和谐的城市氛围。
不过,这些项目的科技含金量与主办方的预期还有差距,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要求也有一定差距。
本土选手更迎合市场
但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境外项目,为什么反而输给了胜在市场创意的本土项目呢?分析认为,首先是因为担任评委的风投大佬优先选择那些他们马上可以投钱、马上就看得见回报的项目;其次,本土选手更了解评委的口味,更有迎合市场的意识,懂得进行适当的市场包装,而这些也正是与国内风投的大气候所吻合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上海长森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喆曾经是美国著名的新药研发科学家,带着新药研发初期成果归国创业却遭遇到一些水土不服——他告诉记者,症结是新药研发耗时较长,国内的风投大部分“等不起”。
要改变这种短视思维
创投基金青睐炒短线,这也影响了国内不少孵化器和创新创业训练营。据悉,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创业营会将关注目光投向成长期长达10年的项目,这在国内几乎难以复制。所以,习惯了这种“长线”思维方式的科创团队来到国内反而处于劣势。有识之士呼吁,要建设一流科创中心,就要改变这种短视思维,花更大力气孵化那些具有突破性、领先性的一流科创项目,而不仅仅是“看上去很美”的“短线股”。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