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凉了秋夜,然而,村头广场上却热得像是燃起了一蓬蓬火焰。
这个村叫包桥村,坐落在马陆镇上。村民们喜欢听沪剧锡剧越剧,这几年也开始学唱沪剧等折子戏,还成立了村民舞蹈队,更确切点说是老妈妈舞蹈队。今天,俄罗斯乌拉尔舞蹈团要来村里演出,她们下午四点前便到村口迎接。当一辆载着俄罗斯艺术家抵达村口时,她们敲锣打鼓跳着舞,迎接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的客人,把他们迎进了村活动室。
我也去轧闹猛,早早地来到活动室,只见一字儿排开的桌子边上坐着的中老年妇女,都是村子里的巧手。她们拿出自己精心编织的手工品,要展示给俄罗斯人观赏,也要教教这些外国人是如何编结的。还有一个村子里的写字好手准备了笔墨纸砚,要在客人面前显一显自己的书法才情,和他们来一番文化交流。当乌拉尔的艺术家们一到,整个活动室像开了锅,沸腾起来了。七八个黄头发蓝眼睛、身材修长的姑娘穿着T恤和牛仔裤,跟着村里的老阿姨跳起了欢快的小苹果舞。开心写在大家的脸上,笑声溅得满地都是。一曲舞罢,热情的俄罗斯姑娘主动教起了俄罗斯舞蹈动作。大娘们毕竟是业余的,腿脚不太灵活,但不一会儿,居然也学会了几个简单的动作。这时,我看见有一个俄罗斯姑娘在谦虚地向中国大妈学习编结才艺;还有一个操着毛笔,向乡村书法家学习书法,动作有点生硬,却很认真。
晚上六点半,广场上坐满了村民。 高分贝的音乐响起来了,从半空中射下来的灯光亮起来了,鲜红的舞台上的镭射灯也齐刷刷泛起了雪白的光芒,乌拉尔舞蹈团的专场演出开始了。第一个是《喀秋莎》。我们听过的是歌,此刻看到的却是舞蹈,熟悉的旋律,丰富的肢体语言,欢快而灵动。然后是《年轻的姑娘》,或翠绿或湖蓝的裙裾上缀着一朵朵鲜花,长裙飘飘,舞姿轻盈,艺术家用舞蹈语言赞美姑娘的美丽。而《敞开怀》则通过绣花衬领的夹克,展现了俄罗斯小伙的灵活、勇敢和奔放。
一个俄罗斯姑娘坐在我旁边,她用照相机不停地拍着,为伙伴们精彩的表演定格。第四个节目是镇子上一个中学教师用中文演唱俄罗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只见她停止了拍摄,专心聆听着。我想跟她交流一下,可是半个世纪前学的俄语忘得一干二净了。真奇怪,在这当口,一个灵光闪现,我猛然想起了“晚上”这个词组的发音,便操着生硬的俄语,告诉她:这个老师正在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她肯定是熟悉这旋律的,经我这么一说,她立即不停地点头,脸上笑靥绽开了,朝我友好地看了一眼。我心里在思忖,她或许在想,坐在她身边的中国老头,居然还懂得一点俄语呢!
我刚看到节目单时,曾经有过一丝担心:这些俄罗斯舞蹈,我的乡亲们看得懂吗?会不会演出尚未结束,场子里人走了大半?事实证明:我多虑了。你看,坐无虚席,一个也没走,场子外围着的人也静静地观看着!
散场时,我遇到两个白发苍苍的老阿婆,步履蹒跚,相互搀扶着。其中一个认识我,叫着我的名字。哦,老阿婆,你也看得如此入迷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