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步入转型期,越来越火的,必将是迅速发展的小微企业、创新企业和服务等企业。所以说,面对今后激烈竞争态势,只有彻底摆脱“大学生就业,就该去国企、外企或者是当公务员”的传统、固有思维,才能适应就业新常态,才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读者 朱文河
本报记者 陆常青 整理
感谢读者给晚报提供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您可以拨打本报读者热线:962555或投稿邮箱:lucq@xmw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