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与巨大的创新教育需求相比,上海的科技教师却面临着师资“缺口”,“唯分数”论成为制约科技教师发展的瓶颈之一。不过,这个“瓶颈”正被华师大二附中慢慢突破——2011年起,该校悄悄推出了一个“破冰之举”,陆续招聘了4名专职科技教师,致力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
尴尬
教学成果不能“立竿见影”
生物学科会搞研究、机器人设计要有创新……近年来,不少学校以及少科站等校外机构在寻觅科技创新指导老师时,都曾遭遇过师资招聘的窘境。市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朱红梅说,为配合上海高考综合改革,中小学尤其是一些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都对应聘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只是单纯的‘教书匠’,更要是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创新类人才,将能在创新类课程、拓展性课程中发挥作用,激活现有教师队伍。”
但是,一些校长坦言,要找一个会创新的教师不容易,找一个会指导学生创新的教师更难。“我们也想培养一个专职科技教师的团队,但一些应聘者一听是来当专职科技老师,就有些望而却步了。”记者调查也发现,受到“出不了成绩”、绩效工资考评的压力,科技教师的教学成果很难像抓学科考试那样立竿见影,因此,应聘者总会有些犹豫。
教师
评价也要去除“唯分数论”
科技教师究竟哪儿来?限制专业发展的瓶颈究竟该如何突破?华师大二附中打造“专职科技教师”团队的做法,或许能解决“望而却步”的难题。目前,该校的专职科技教师团队副校长娄维义领衔,共有4名专职教师。“整个师资团队的学历都在硕士以上,而且都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比如,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硕士、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等。”
2011年,俞晓瑾从上海交大计算机系毕业后,就进入华师大二附中担任专职的科技老师,主攻计算机、工程类科研项目。“其实,我们和学科老师一样也有绩效考评,比如,每年带的学生课题数‘转化’为教师基本课时。但和其他教师相比,科技教师有更多自由空间和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指导学生创新。”俞晓瑾说,她现在每周要上10节左右的课,包括社团课、拓展课以及科技创新班、国际班的科学作业课,剩余的时间都在指导学生课题,每年她所指导的学生课题数至少有10个。
华师大二附中校长戴立益说,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曾提出“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中居首位的就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因此,专职教师的考评也不该‘唯分数论’,而应该给教师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以克服片面以学生的竞赛、考试成绩代替素质评价的倾向,为各类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创造
更多机会供学生创新
在无法避免升学导向的时代,学生学习过程中付出的每一项时间和经济成本都被加以衡量。而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启动,科技创新人才的“保送”和“加分”渠道“变少”。在如此形势下,如何说服学生和家长重视非高考领域的科学创新学习?“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选拔青少年科技人才的方式主要有日常学业考试、各类学科奥赛以及各类科技竞赛,但科学研究成为‘少数人的活动’在不少学校并不鲜见。”戴立益说,科技创新素养培养,不该是极个别拔尖学生的“小范围活动”。“每个孩子其实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尝试科学研究。这可以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等多方面。”
戴立益说,比起一味的强制性推广,不如创立更多的条件与更弹性的机制,帮助学生从小明确兴趣导向,并开放资源,让有兴趣的人做有兴趣的事。“这也是我们设置专业教师的目的之一。”除此之外,华师大二附中还有7个创新实验室随时向学生开放,设立了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卓越学院”,形成合力突破创新拔尖人才成长瓶颈,进行多样化培养和个性化指导等。
课题
避免选过于“高大上”的
华师大二附中高三(7)班王泰戈曾因为解决室内甲醛污染的课题拿下了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荣获了中国科协主席奖。他说,学校的创新环境是自由的,科学研究从不以课本为唯一线索,而是探究学科本身,而且,学校提供了许多平台和资源。“初中时,我接触的科学课题并不多,但被华二附录取后,从新高一的科学夏令营开始,我已经陆续参与了十几个课题的研究,并最终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科学方向:物理。”
在华师大二附中,有一个“N个百分百”育人模式:100%的学生做100课时志愿者、100%的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100%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100%的学生享受“晨晖”讲座、100%的学生精读推荐名著、100%的学生动手做100个实验、100%的学生学会游泳、100%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戴立益说,科学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奖,而应该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性、思考问题的逻辑性。“所以,我们要求学生不要为了课题而课题,更要避免‘高大上’,鼓励他们从生活观察中找到最原始的疑问和好奇。”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