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作为浓缩了上海近代历史的“名人路”可谓见证了上海近代历史的变迁。此次项目所在地的武康路370号也正是这样一座颇具年代的老宅。在对室内进行彻底翻新的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于建筑本身外观的修复和重构,达到传承历史风貌和重塑人文特色、并以此来提升城市设计品质的目的。
由于房屋几经屋主辗转,其原本的建筑主体和外观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结构也由最早的砖木结构变为砖木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的结构。本着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建筑外观的改变其实也建筑自身新陈代谢的结果,也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应当予以考虑。因此在修复的整个过程中当务之急就是对建筑外立面,特别是邻街面进行梳理。首先,建筑左下方三角形停车库入口作为纯碎功能性的加建部分严重破坏了建筑的整体性,但同时也起到了平衡左右两端建筑体量的作用。由此我们就设想将立面上最富有特色的弧形阳台元素移植到车库入口的上方,形成一个小的装饰阳台,并且在装饰线条和栏杆扶手等细节上也予以还原。这样就组成了两个弧形阳台在立面上朝不同方向上的穿插关系。
另外,首层主入口一侧的围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室内外在空间上的联系感。我们在不影响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将围墙部分打开,并且在内部设计了小型水景,配合上山墙上的垂直绿化,使之成为街道上行人可以放慢脚步细细欣赏的一隅。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对于院内一颗百年老广玉兰树加以充分保护,避开其生长所需的空间,为其打造了室外天井,自然形成了一种历史与现今的对话。
最终建筑所呈现的形态为邻街面二、三层分别设置了三个阳台,屋顶在东西方向上各一个天台。一层主入口处加入绿植水景,外加内院的室内花园。在不破坏主体建筑的情况下充分挖掘了建筑与环境交融的潜力,将现有街道上的景观行道树引入室内环境,同时也利用室内丰富的多样性为城市空间注入文化魅力和艺术灵魂。
从主入口步入室内会发现一些圆形的门洞,这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建筑上圆弧形的造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细节处增添复古的元素。在材料使用上,一层大面积使用了灰色水磨石嵌金属铜条和logo的地面处理方式,水磨石和铜条的搭配增强了历史感。楼梯间靠窗一侧使用了表面富有肌理感的白色文化砖,与另一侧时尚的镜面玫瑰金不锈钢饰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体现了追求历史与现代混搭设计理念。出于对原建筑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原本从一层贯通至三层的楼梯被保留了下来,但是将中间的踏步朝两边切割,从而形成了一个宽约三十厘米的垂直天井,同时把顶楼的屋面改造成可开启的玻璃顶棚,在正午阳光可以直接透过天井洒入一层,一天之中随着时间的迁移,光影在建筑的墙面上留下了时间的轨迹。三层办公区域的天花充分利用原木结构坡屋顶的层高优势,对原建筑木梁进行修整防蛀等处理,搭配了造型夸张的圆形吊灯,使得整个空间重获新生。
对于历史的尊重让我们了解过去,对话经典,将历史与摩登融合,创造新的艺术生命力。武康路370号原本建筑的安静气息配合室内的摩登空间,让这位等待已久的“老人”粉黛妆成,优雅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