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纸去哪儿了?”本周四是联合国第三个“世界厕所日”,记者观察发现,上海各大商场、公园、轨交、餐厅内的厕所和环卫公厕里,较难看到免费厕纸,时常让内急者尴尬不已。而在提供免费厕纸的厕所里,浪费纸张现象仍然存在,厕纸成为一笔巨大开支。那么如何才能走出“一免费就浪费”的怪圈?
过半厕所没有厕纸
上海街头的厕所,提供免费厕纸的有多少?本周,记者走访市中心的商场、餐厅、公园、轨交、环卫公厕等,调查厕纸提供情况。
在轨交2号线静安寺站,站台里的厕所墙上并没有安装厕纸盒,一位正在排队的女士在包里东翻西找,随后只得向身后的女孩求助,要了一张纸巾。据悉,本市轨交内的厕所,基本都没有免费厕纸。
而在全市160多座公园里,提供免费厕纸的也不多。在嘉定古猗园,厕纸盒安装在公共区域,供游客自取。在静安公园的厕所外,记者听到一名游客招呼同伴:“里面有纸,快去用一下。”原来,厕纸由管理员看管,游客可以免费索取。但在园内的移动厕所里,虽然装有卷筒纸盒,但厕纸已被用完,只剩一个空芯。
在威海路上的一家环卫公厕里,记者同样没有见到厕纸盒。询问管理员,对方从抽屉中拿出一包纸巾:“一元一包。”
调查结果显示,在记者随机走访的13座厕所中,有6座免费提供厕纸,比例不到50%。
过度取用开支巨大
推行免费厕纸,难在哪儿?主因是市民过度取用、挪作它用,导致厕纸消耗太快、相关部门或企业开支巨大、难以承受。
在延安中路840号公厕,在记者采访的20分钟内看到,大部分女性取用时都会扯个两三下,取纸长度在六七十厘米至2米不等。男性则会在洗手后用厕纸擦手,对边上的烘干机视若无睹。“烘干太慢了。”一名出租车司机解释道。
管理员仇思红的手机里,至今还存着几张照片,拍的是一堆扔在公共厕纸盒下的厕纸,足有2米多长。“那天我进去打扫,出来就看到厕纸被拉出来那么长,湿漉漉的,一看就是洗手后拿来擦手的。”她气愤地说。“有时我看不过去,好心提醒可以用烘干机,有人还很凶地说‘没有就问你们单位领’。还有人会用厕纸来擦皮鞋呢!”
仇思红说,一开始,免费厕纸装在每个隔间里,但时间一长发现浪费现象严重,有人上完厕所,还会多扯一点藏进包里。刚换上去的厕纸,有时一转眼就所剩无几。如今,这个24小时开放的公厕内,平均每天要消耗6大卷厕纸。
嘉定古猗园,是全市最早尝试免费提供厕纸的直属公园,4座厕所的卷筒纸盒都挂在公共区域。据悉,年初刚开始试点时,每个隔间里都有厕纸。后来发现顺手牵羊者较多,有人甚至整卷塞在包里带走。于是园方只好把厕纸盒移位,这才将成本降了下来。
免费厕纸花费多少?据悉,几个月前静安区曾做过统计,人均取用卷筒纸1.6米、约0.084元。该区39座公厕,每天客流量在23000多人,若全部实行免费提供,一年厕纸需花费70万至80万元。
公共资源需要维护
小小一张厕纸,体现的却是城市文明和幸福感指数。去过发达国家旅行的人,对国外的厕所都赞不绝口,方便、干净、无异味,厕纸、热水、洗手液一应俱全。而在上海的2600多座环卫公厕,目前正在进行厕纸免费的试点。但在推进过程中,庞大的开支几成拦路虎。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公地悲剧”理论,即对于公共资源,每人都有权使用,但无权阻止别人使用。此时,若每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资源枯竭,比如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等等。
因此,如果每个如厕者都抱着“我多拿一点没事”的心态,不加节制地过度使用,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负担将越来越重,很快免费厕纸就不得不被叫停。
资金保障有望实现
公共政策的推行,因部分不文明行为而取消,让多数人为少数人买单,这种“因噎废食”尤为可惜。“一免费就浪费”的难题,也并非毫无破解之道。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鲁建平认为,一方面要提倡市民文明如厕、按需取用,另一方面管理部门也应运用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帮助市民养成文明习惯,将好事做好。
比如,要避免“公地悲剧”,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信息透明,并建立相应规则。根据这种思路,很多厕所都将免费厕纸盒挪到了公共区域,不仅管理员可以提醒、规劝,每位如厕者也可互相监督。或者,免费厕纸由管理员提供,虽然增加了一些人力成本,但也能有效遏制浪费。
还有人建议,可以在隔间外的厕纸盒上方安装监控,并装上“监控运行中”的提醒。在厕纸盒边上,也可以张贴一些温馨的文明提示,比如“免费手纸,请节约使用”等。
此外,针对有人将厕纸挪作他用的现象,也可在厕所内多设置一些烘手机、擦鞋器、马桶垫圈等设施。配合管理员的劝阻引导,也能起到一定效果。
今后环卫公厕免费厕纸的开支,有望纳入环卫定额的修订中。“我们要求各区县都在预算中将厕纸开支纳入,保证这笔资金。”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姚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