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 量变转向质变
“创新是中国从‘数量经济’转变为‘质量经济’的重要渠道。”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中国有庞大的消费能力,但很多贡献给国外,例如到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创新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另一方面,中国推动这一波创新,是为了培养下一代企业家。“改革开放后,中国诞生过三批企业家,一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二是邓小平南巡后成长起来的创业者,三是以马云为代表的互联网人。现在,中国希望通过众创理念和政策导向,培养新一代的企业家,也是为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认为:“原来讲创新驱动,多是政府出钱让高校研究、让国企立项,但这次创新发展的特点在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利用改革开放36年的企业家资源。就像电商、互联网金融等业态,都不是靠政府规划出来,而是靠创新自主发现。”
协调发展 弥补薄弱短板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
“我每次关注中国问题,都会发现一个突出的关键词,就是‘协调’。”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蓝普顿坦言,1982年他在武汉调查中国的水利情况时,就意识到中国面临的问题太庞大、太复杂了,而今天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60%,各地区、各领域之间更需要协调。
“协调发展不是今天提出,而是已经有了实践过程。在‘十二五’,我们就提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加快发展,但后来发现有些地方变成了‘空城’‘鬼城’,说明协调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王战指出,当前关注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圈,则抓住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家关系学院资深研究员马丁·雅克说,全球化、市场化加剧了地区间不平衡,例如西部地区的开发就是中国亟待协调的问题,目前,陆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一系列新的机会。本报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