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团员证印上“数字标签” 志愿者加盟做团干~~~
团员证印上“数字标签” 志愿者加盟做团干~~~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团员证印上“数字标签” 志愿者加盟做团干
打造“触手可及”的上海共青团
陆梓华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有多久,你淡忘了戴上团徽那一刻的激动和光荣?有多远,你遗忘了那一段唱着《五月的花海》的青春岁月? 

  组织建设形态呈“倒金字塔型”,基层基础薄弱;管理模式习惯于自上而下、行政化、科层化的运行方式;发挥青年主体作用和基层主动作用不够;运行方式同青少年工作的网络化、社会化、专业化趋势不相适应;共青团工作和团干部不够融入普通青少年、不够接地气……曾几何时,共青团和年轻人的生活变得有些遥远。 

  在日前召开的中共上海市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改革实施方案》公布。团市委书记徐未晚表示,本次改革,将为申城年轻人打造一个“触手可及”的共青团。

  团干部

  欢迎兼职和志愿者

  新方案提出,团的机关将以“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为导向。团市委机关编制精简30%,将精简编制下拨到青年工作任务较重的大口团工委、区县团组织和园区。同时,通过配备挂职、兼职干部和机关工作志愿者的方式,按不少于核减的机关编制数予以充实。

  团的机关工作人员按照“2+1”的方式配置,其中,“2”是指团的专职干部和选派的挂职干部,“1”是指团的机关工作志愿者。专职干部一般从基层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青年社会组织中遴选;挂职干部由团市委、团区县委提出职位(岗位)和人员条件,由组织部门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后备干部或具有较强社会活动能力的同志到团的领导机关挂职;挂职干部和机关工作志愿者将打破年龄、学历、身份壁垒,突破体制内外限制,特别欢迎具有心理、法律、教学工作技巧的专业人士作为共青团机关的志愿者。 

  在街道乡村组织,建立“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的基层工作队伍,邀请居村委书记担任本社区青年工作指导员。

  服务对象

  年龄上限扩展至35岁 

  根据团中央要求,本市将严把团员入口关,保持适当的团学比例。到2017年,初中毕业班团员比例控制在30%以内,高中毕业班团学比例控制在60%以内,保证团员发展质量。机关、企事业单位团的工作对象从28周岁以下团员扩展到35周岁以下青年。 

  本市还将重点推进新兴领域青年集聚的楼宇、园区的团建工作,在青年较为集中的行业和领域,推动市级大口团工委建设,下放管理权限,缩短服务距离。探索建立驻沪团工委,驻外团组织建设等。

  下基层

  80%团代会代表来自一线

  上海共青团将建立面向基层、重心下沉的管理方式。每年不少于1/3的机关专职团干部担任基层团组织的团建联络员,到基层联系服务的时间不少于工作时间的1/3。 

  团市委常委会委员中基层一线团干部和团员比例不少于30%,全委会委员中基层一线团干部和团员比例不少于50%,团代表中基层一线团干部和团员比例不少于80%。有序扩大团内民主,全面落实基层团支部(总支部)直接选举,扩大基层团委直接选举的范围。鼓励具备条件的基层团委实行“公推直选”。

  零距离沟通

  创建更多服务品牌

  目前,本市已经建立了479家“青年中心”。今后,这些青年身边的家园将有望试点“弹性时间工作制”、“错时工作制”,契合青年生活节奏。 

  共青团将打好“服务牌”,适应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承担或协助做好相关青年事务。发挥市区两级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专题研讨、协调、落实青少年事务。完善工作评议机制。通过召开青年群众代表会议、青年恳谈会、工作通报会等收集、整合青年的意见建议,搭建让青年一起设计、参与、评议的工作渠道。共青团工作将实现项目化、产品化,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创优、青年人才培养开发、青少年海内外交流、青少年对口支援、青年志愿服务等品牌项目;打造和完善青年就业启航计划、上海青年之声、12355综合服务平台、爱心暑托班、希望工程等青少年服务品牌。 

  网络平台

  团员证印上数字标签 

  不久的将来,申城的团员青年将在团员证背后看到一个属于个人的数字标签,通过扫码,实现团籍管理、团费缴纳、活动预约等功能。上海共青团将致力于打造“网上共青团”,探索网上团务工作平台,建设青少年网上活动平台和“上海青年之声”服务维权平台,鼓励青年使青年在网上找到团的组织、参加团的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网上平台还将和“青年中心”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让年轻人对共青团触手可及。

  青少年社工

  队伍进一步壮大 

  申城活跃着600余名青少年事务社工,为有需求的年轻人提供个性化、专案化服务,今后,他们的队伍还将进一步壮大。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逐步壮大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青少年工作队伍,推动团的事业专业化、职业化。同时,本市也将探索通过社团培育、政府购买等方式,深化与各类服务青少年的社会组织合作,将部分青少年服务类事务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承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连载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8版:专版
打造“触手可及”的上海共青团
让共青团成为年轻人成长伙伴
新民晚报焦点A04打造“触手可及”的上海共青团 2015-11-23 2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