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共青团成为年轻人的成长伙伴?徐未晚为这位“伙伴”开出了“健身计划”。
1 健身强体
徐未晚将基层组织比喻成共青团的“神经末梢”,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形态呈“倒金字塔形”,基层基础还很薄弱;共青团的管理模式习惯于自上而下、行政化、科层化的运行方式,“健身强体”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规划,团市委机关专职干部将核减30%,按照“减上补下”的原则,将精简下来的编制下拨到青年工作任务较重的大口团工委、区县团组织和园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力量的减弱,而是通过实行“专挂兼”相结合,选好配强干部队伍。挂职干部和机关工作志愿者,将打破年龄、学历、身份壁垒,突破体制内外限制,按不少于核减的机关编制数予以充实。“我们欢迎具有心理、法律、教学工作技巧的专业人士作为共青团机关的志愿者。”徐未晚说。
徐未晚强调,团干部将“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级”,除了工作经验和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对青年工作的热情,知青年、懂青年”。
2 强化服务
如今的青年最需要什么?在徐未晚看来,绝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活动或集会。“服务”,是她反复提及的一个词。
创新创业创优需要哪些扶助?业余时间,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有了烦心事,谁来帮我答疑解惑?孩子放暑假,父母无暇照管怎么办?徐未晚介绍,共青团将通过打造和完善青年就业启航计划、上海青年之声、12355综合服务平台、爱心暑托班、希望工程等青少年服务品牌,为申城年轻人“雪中送炭”。 “年轻人对组织的信赖,来自与组织的联系和服务。”徐未晚说。
3 注入“互联网基因”
上海共青团,服务的还不仅是149万共青团员,而是每一个在上海打拼、生活的年轻人。徐未晚说,在互联网时代,共青团也要通过注入互联网基因,为单独的个体找到聚在一起的感觉。如今,上海活跃着一大批青年社会组织。年轻人聚在一起做公益、玩创意,有的致力于打造创客空间,有的致力于传承民族文化,有的醉心书香墨海,有的掀起运动风潮。徐未晚表示,这些青年社会组织将帮助团组织“接长手臂,服务青年”,和团组织一起,实现“伙伴式成长”。
团组织将探索通过社团培育、政府购买等方式,深化与各类服务青少年的社会组织合作,将部分青少年服务类事务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承担。“上海青年之声”网站、“青春上海”微博和微信平台将帮助年轻人更加便捷地预约申城各项好玩有趣的活动。
同时,共青团将更加聚焦新兴领域,在抓实抓好“两新”组织团建的同时,在青年聚集的楼宇、全区、商场、文体设施等加大“青年中心”等共青团“实体门店”建设,以“玩·聚·成长在一起”为主题,将“海漂”、“创客”等新兴群体纳入视野,把党的声音“包邮直送”给青年,让青年人无论是在商务楼宇,还是创新园区,都能感到,团组织就在身边。
4 倾听基层声音
今年夏天,在团市委牵头下,一项从未有过的尝试开始了——101名10至35岁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从本市近5000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市青少年发展“十三五”规划青年汇智团成员,这也是本市第一次青少年自己参与编写属于自己的未来规划。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35岁,最小的10岁,几个月来,他们按照“价值引领”、“身心健康”、“职业规划与人才培养”、“青年创业”、“青年创新”、“社会参与”、“青年文化”和“教育学习与互联网+”、“维权与预防犯罪”等9大最感兴趣的领域与专家面对面,走进企事业单位进行分组讨论,编写“未来5年最希望实现的青少年实事项目”。
“我们听到很多真实的声音,非常受启发。”徐未晚说。今后,共青团还将通过召开青年群众代表会议、青年恳谈会、工作通报会等形式,搭建让青年一起设计、参与、评议的工作渠道,让青年的脉搏和城市的心跳合拍。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