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在父母眼中儿童最重要的是学习,其实“玩”也不可或缺~~~
在父母眼中儿童最重要的是学习,其实“玩”也不可或缺~~~
在父母眼中儿童最重要的是学习,其实“玩”也不可或缺~~~
在父母眼中儿童最重要的是学习,其实“玩”也不可或缺~~~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父母眼中儿童最重要的是学习,其实“玩”也不可或缺
家校配合让孩子乐享“游戏童年”
陆梓华 王蔚
■ 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日前启动 图CFP
  过了一个双休日,今天,当你和同事朋友交流育儿心得时,是会问一句,“嘿,你带孩子去哪玩了?”还是相互切磋,“昨天补习班发的卷子,你家孩子做完了吗?”

  “玩”究竟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学校和家长应该做些什么,让孩子玩出能力、玩出名堂?

  关于“玩”的话题,看似稀松平常,却在近期掀起了关注热潮。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谈及BBC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时表示,该片播出后,英国广播公司对中式教学法的宣介,让英国民众认识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而这部片子在中国网络的热播,也让中国民众认识到张弛有度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习近平主席补充道,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

  敢不敢  课表给“玩”腾时间

  日前在沪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游戏高峰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教授疾呼,“没有游戏就没有童年。”孙云晓强调,任何时代的孩子都需要丰富多彩的游戏和犹如一日三餐般重要的运动。在许多父母的眼中儿童最重要的应该是学习,但实际上游戏相对于儿童也非常重要。

  “从心理学上说,游戏都是孩子们实现内心愿望的一种虚拟替代工具或手段。”中福会少年宫群文活动部沈莉老师举例而言,比如,男孩特别喜欢枪战,他内心就喜欢把自己化身为一名战士,构想各种场景,在设计的“烽火阻击战”中,他满足了内心的强烈愿望;此外,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摆脱现实的束缚和约束,彰显其个性自由,也可以按照自身的理解去构建认知情境,无论孩子是精力旺盛还是疲倦,只要参与喜爱的游戏,总能本能地发挥所有的精力。

  可喜的是,在沪上一些校园,改变已经开始。如今,在大宁国际小学,运动场一天几次响起孩子们欢腾的笑声。为了激发孩子运动的兴趣,学校在中高年级每周将两课时合并成一节大课,开设近10余门运动项目,由学生通过网络选课自由报名。每天上午10时至10时30分的“大课间”,同学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运动项目。

  在校长徐晓唯眼中,玩应该成为儿童学习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和目标,如何在课表上留出空间,让孩子乐在其中、学在其中,需要的是老师的智慧。就拿孩子们喜欢的足球来说,可能未必每个孩子都有运动特长,但一门“微笑足球”课程让每个孩子都享受绿茵带来的乐趣。在该校和上海师范大学专家合作编写的校本教材《微笑足球》内,不仅介绍足球运动的技术要领,更包含了球星奋斗故事、球迷观赛礼仪、足球历史介绍、体能小游戏等内容,让孩子在足球引领下,养成运动习惯,培养体育兴趣,以及由运动带来的坚忍不拔的品质。擅长运动的孩子,可以在晨练、午休时及放学后踢两脚球,每周上一节足球主题体育课;不擅运动的孩子,可以用积木、笔套、木夹、纸盒制作自己的球员和球场。徐晓唯强调,让孩子玩足球,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希望通过这项运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规则意识。

  有趣的是,校足球队也渐渐开始多了女孩的身影。今年刚毕业的王心怡曾经是个文静的小提琴女孩,偶然看到足球俱乐部招新的海报,她兴冲冲报了名,并成功入选。起初,遭到爸爸妈妈强烈反对,认为踢球没有女孩样。但是,看着女儿为了每周两次的训练提高了学习和练琴的效率,运动也让她变得开朗起来,爸爸妈妈改变了观念,来到球场边为女儿助威。“我们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学生中,耐力好的、宽容心强的、自觉守规则的、善于团队协作的,多出在足球俱乐部。”徐晓唯说。而在群体游戏和运动中表现出色的同学,在队干部选举中,威信往往也很高。

  能不能  等孩子玩中攒潜力

  随着周边居民大量人口导出,曾经诞生过多名乒乓球世界冠军的百年名校巨鹿路第一小学,生源结构近年来发生重大变化,学校招生规模也急剧下降。虽然面对被网络择校帖列为“菜场小学”的尴尬,校长楼海凤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坚持守护童心的梦想,并被评为上海市首批新优质学校。“‘小校’也有‘小校’的优势,我们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舞台上的“角”,让老师有更多精力‘守护童心’。”楼海凤说。

  守护童心的职责之一,就是想尽花样地“玩”,每个人机会均等地玩。在巨一小学,每个孩子都有担任升旗手、在国旗下演讲的机会;学校要求老师在艺术节、体育节上,必须保证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上,老师不是简单地布置答题,而是让每个孩子在预习时烘焙一个“智慧大面包”,学会发现和提问。

  男生沈笑凡从户口对口的巨一小学毕业后,进入向明初级中学和向明中学就读,一路担任班长,学科成绩保持在班级前十名左右。他正准备利用高二暑假,去尼泊尔做一名志愿者。他坦言,自己从普通公办小学,升入中学后,一路“玩”过来的五年小学时光,不仅给了他美好的童年记忆,更给予了他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很多课本外的能力,让他非常受用。沈笑凡说自己曾经有些内向,然而在每年的“乒乓文化月”中,他作为组长必须带领组员玩推销、玩策划、玩采访,一点点学会了如何规划时间、如何制作PPT。三年级时,老师带着这群完全零基础的孩子,排出了一场两个多小时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至今都成为沈笑凡难以忘记的大事。

  “老师把舞台交给了我们,把课程交给了我们,现在想来,这一切源于对我们的信任。”说起母校,沈笑凡充满感激,“玩出来的童年,给了我不仅是行动力,更是一份勇于尝试新玩意儿的自信。” 

  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胡兴宏坦言,如今,网上经常流传着有关“菜场学校”排名,一些家长觉得,即使挂上了新优质学校的牌子,很多普通公办中小学仍是“菜场学校”,因为没有办法挑选生源,教育质量必定堪忧。胡兴宏希望,通过学校的实践和探索,能逐渐消除这些误解。本市还计划评选150所区级层面新优质学校,引导更多学校将教育的关注点,从过分看重几门主科的分数排名转变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和综合素养提升。小小一个“玩”字背后的文章,关乎到择校观的改变。

  愿不愿  抛开证书束缚

  在徐汇区江南新村小学60周年校庆典礼上,记者见到了该校74岁的老科技教师吴亚倩和一群她曾教过的毕业生。在这所有着模型制作传统的学校,校长室内至今摆放着孩子们创作的“牙刷柄”小船——这里的学生都来自周边普通人家,为了减少花销,吴老师带着他们从家里的废弃的牙刷锯下柄,拼搭成小船的模样。“牙刷柄小船”旁,一艘当年孩子们从木块开始,完全自己一刀一刀刻出来的、大约两个巴掌长的“南湖船”成了学校的珍藏。

  看着自己的作品被学校悉心保管至今,已经为人父母的70后、80后毕业生满是惊喜和感动。在他们心里,玩模型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并不仅仅是大大小小的科技比赛证书,虽然确实获奖无数。在求学的年代,他们只是冲着好玩,每天早早做完功课,奔着吴老师而去,也从未想过用证书为自己升学加码。而不知不觉中,改变在身上发生了。“练习怎么削木头,可能就要练上半个学期,也是在那个时候磨出了耐心。我们用橡皮筋做弹射飞机,飞机怎么保持平衡,角度怎么调试,都让曾经好动的我慢慢变得仔细专注起来。”70后毕业生高金胜感叹,如今,他也想让儿子“继承”自己的“手艺”,却往往“输”给了儿子繁忙的学业节奏。

  “我们自己看图纸,用斜口刀,一刀刀把木块削成船底、船板,你看,里面的小板凳、小桌子也是我们自己做的。”初为人母的女生蔡赟觉得,这段不那么“女孩子”的经历,是成年后很少能获得的体验。蔡赟的队友、如今在一家知名外企从事IT工作的男生徐炯则感谢童年的经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趣味”。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模型队的队友们,在家小修小补、莳花弄草都是一把好手,“可能是从小养成喜欢琢磨、喜欢动手的习惯吧。”徐炯说。虽然工作和模型制作无关,但他牵头在公司发起了“模型俱乐部”,双休日,大家呼朋唤友,找一片开阔地,指挥遥控小车切磋技艺,比拼高下,刚刚升级为爸爸的他决定,将来也要和孩子一起回到童年,重温自己童年的欢乐。

  和徐炯一样,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除了证书,家庭共有的回忆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的价值。6年前,广受欢迎的头脑奥林匹克大赛新增了“亲子擂台赛”,倡导家长和孩子动脑动手共同参与,日前,上海市第七届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学习活动亲子擂台赛决赛暨杨浦区第九届学习节在五角场“创智天地”举行,2457个家庭从全市4万余个参赛家庭中脱颖而出参加决赛。“纸绳托重”“纸桥载重”等“看似不可能”的项目让很多家长的观念悄悄发生改变。有家长坦言,原来只是做一名旁观者,后来和孩子一起玩了之后,自己的好奇心也被激发起来,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想得更多,打开被局限的思维。家长赵女士说,全家每天要花上几个小时一起制作比赛道具,平时工作忙碌的爸爸也参与进来,感觉跟孩子的距离更近了。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连载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8版:专版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家校配合让孩子乐享“游戏童年”
不同年龄孩子,怎样玩出名堂?
广告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7家校配合让孩子乐享“游戏童年” 2015-11-23 2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