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友的儿子家搞装修,想不到那儿媳一个劲地嘀咕:“我们花这么多钱,两个老的几乎一个钱儿没给!”抱怨不迭,听了让人很不是滋味。
时下,确有一些青年,尽管已成家立业,但动不动就盯着老人的口袋。如果属一时有困难还情有可原。可有人搞享受型建设,也指望老人“多给”,这就很没有道理了。我们说,做父母的一般为子女上学、结婚等已付出不少,甚至背了债。现在老了,即使有一些退休费或能再挣几个钱,平时这里那里开支,剩余也不会多;有人还想储些钱,以防不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成家后的子女就应该养成自力更生、勤俭持家的好品质。图自己享受,去沾靠老人,无端地给他们加压,这显然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值得欣慰的是,我家侄子、侄媳就十分贤惠。两位老人吃的用的不用提及,他们就主动给安排好,一有空还回去与老人聊聊天,帮老人做做活。我的长兄是个退休工人,每月有两千多元收入,可儿子、儿媳从不要老人为他们花钱。这些年,他们克勤克俭,硬是靠自己努力,买了新房。当有人问及他们买房有没有老人资助时,他俩都坦然地答道:“自食其力苦犹甜,老人的钱也有老人的用处,我们一个没要!”
好一个“没要”,它与前面那个儿媳说的“没给”,虽仅一字之差,但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观念。我劝有依靠老人思想的儿子、儿媳们,还是学先进,快“改口”。当然还得切切实实地“改观念”,从根本上树立尊老意识和自强精神,多说“没要”,不说“没给”。这样,老人舒心,旁人赞赏。对你的心情和奋发程度以至于对自己后代的健康成长,恐怕都会大有益处的!